第一节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危机与封建关系的萌芽 3 世纪至 5 世纪,是西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总暴露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因素在帝国母体内孕育成长的时期。席卷高卢和西班牙的巴高达运动,震撼北非的阿哥尼斯特奴隶大起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田园荒芜,城市凋零,大规模掠夺奴隶的战争被迫停止。奴隶来源枯竭,价格腾贵。公元 3 世纪,一个健壮的奴隶,售价 300 银币至 500 银币。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不仅无利可图,而且极端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把庄园土地分成小块,租给隶农耕种,是当时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

隶农,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已经存在,但最初是指自由租佃者,他们除交纳一定的地租外,经济上是独立的,法律上是自由人。但至公元 1 世纪,

由于奴隶制危机的加深,隶农制也有所发展。公元 98 年,小普林尼在给罗马

皇帝图拉真的信中,曾谈到他在伊达拉里亚的提菲林领地,每年总收入是 80 万塞斯退斯①,其中一半来自隶农交纳的地租,另一半来自奴隶劳动所得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隶农在奴隶主庄园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时, 隶农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自由租佃者以外,罗马奴隶主还把土地分给奴隶耕种,这种授产奴隶,可以获得一部分收获物,他们在法律上虽不是隶农,但其经济地位已和隶农接近。在帝国边区,罗马奴隶主将土地租给蛮族移民耕种,后来,这些移民也逐渐变成隶农。还有大批自由小农,因战乱和重税,无以为生,被迫寻求大庄园主的“庇护”,这也是隶农的重要来源。

公元 3 世纪,意大利各行省已有很多世袭隶农,而且数目日见增长。但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这时期的隶农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仍保持平等的契约关系。259 年,皇帝瓦列里安及其子加利因努斯在答复叶弗罗西尼的请求时曾指出:“如果土地出租者把你从领地上赶走,你可以根据契约起诉,并可以要求赔偿⋯⋯”。

从公元 4 世纪起,隶农的境遇恶化了,帝国通过一系列法令,剥夺隶农

的自由。332 年 10 月 30 日,皇帝君士坦丁发布敕令:“任何人,不但应把

① 古罗马银币,帝国时期为铜币。

隶农送回原地方的原主,而且应该负担隶农在那个时期(即归他所有的期间) 的人头税”。从此隶农被固着在主人土地上。356 年,帝国颁布命令,隶农可以和土地一同出售。365 年帝国又规定隶农没有得到主人允许,不得转让自己的财产。396 年皇帝阿卡第乌颁布敕令,禁止隶农控告自己的主人,隶农全部财产归主人所有。422 年帝国又明令公布,剥夺隶农签订任何契约与合同的权利。在瓦伦廷尼安三世统治时期(425~455 年)的法律规定,隶农的身份是世袭的。他授权法官,隶农犯罪可以像拷打奴隶一样拷打隶农。隶农的婚姻和奴隶的婚姻一样,仅被视作简单的同居。这些事实都说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极力阻碍隶农制的发展,并力图把隶农降到奴隶的地位。因此, 只有摧毁奴隶主政权,新的封建因素——隶农制才能顺利发展,而日耳曼人入侵,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古代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北海、波罗的海以南广大地区。公元前 325 年左右,古希腊天文学家皮提亚斯在他的旅行记中,曾提到欧洲西北海岸居住着古顿人和条顿人,这是有关古代日耳曼人的最初报道。但对古代日耳曼人社会生活记载较为详尽的,则是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和公元 98 年前后塔西佗所写的《日耳曼尼亚志》。

在凯撒时代,大多数日耳曼人仍过着氏族游牧生活,很少从事农耕。凯撒指出:“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也不允许停留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以上。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①。但是 150 年以后的塔西佗 时代,大多数日耳曼人已从游牧走向定居, 农业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培育了许多粮食作物,如大麦、燕麦和黑麦等。农业技术也有所改进,重犁代替了轻便的木犁。随着农业的发展, 土地已由大家庭公社来耕种。塔西佗指出:“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各人”。②氏族贵族趁机占有较多较好的土地。这说明日耳曼人的阶级分化过程已经开始。

塔西佗还指出,日耳曼人已存在奴隶,大部分是战俘奴隶,也有少数债务奴隶。但日耳曼人对待奴隶比较温和,“他们每人都有自己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像我们对待佃农一样,奴主只从奴隶那儿索取一定数量的谷物、牛和衣服;奴隶的属从关系仅此而已”③。

由于日耳曼人和罗马帝国的频繁战争,军事首领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好战的亲兵,团结在首领的周围,形成等级从属关系。其权势往往超过一般氏族贵族,塔西佗称他们为“王”但不具有国王的权力。总之,在塔西佗笔下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军事民主制的最高阶段,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但贵族会议逐渐掌握实权,提案由贵族会议拟定,日常事务也由贵族会议处理,军事首领称王的时机成熟,这是氏族制下最发达的管理组织,超越这一界线,国家政权便取而代之了。

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民族大迁徙是由匈奴人西侵开始的。公元 374 年,匈奴人从中亚经里海进入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征服那里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接着向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进攻,迫使约 15,000 名

① 凯撒:《高卢战记》,第 79 页,商务印书馆。

③ 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第 68、67 页,商务印书馆,1977。

西哥特人在罗马皇帝的允许下,于 376 年渡过多瑙河,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定居于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378 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奴役,举行武装起义。经阿得里雅堡之战,三分之二的罗马军团被歼,皇帝瓦伦斯受伤,藏在茅屋中,被哥特人火焚而死。

401 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领导下,由巴尔干半岛侵入意大利,

罗马皇帝一度向阿拉里克献纳 5000 镑黄金和 3 万镑白银,还有 4000 件丝袍、

3000 件皮衣和 3000 磅辣椒,使阿拉里克暂时放弃对罗马的围攻。后来阿拉

里克在 4 万奴隶和数万“蛮族”出身的罗马士兵配合下,终于在 410 年攻占罗马城,大肆劫掠三日才离去。419 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 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

继西哥特王国之后,是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最初居住在奥得河中游两岸,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经由高卢进入西班牙,后来由于西哥特人的进逼,他们的首领该萨利克率领下,横渡海峡(现今的直布罗陀海峡)。439 年,占领北非首府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当时汪达尔战士只有

8000~10,000 人,但由于和阿哥尼斯特运动相配合,在奴隶和隶农的支持下,迅速占领整个北非,罗马显贵大部分被屠杀和逃亡到东方各行省。455 年 6 月 2 日,汪达尔人曾渡海攻占罗马城,劫掠大批奴隶和金银财物。6 月

16 日返回非洲。汪达尔王国一直存在到 534 年,为拜占廷帝国所灭。

5 世纪中叶,在高卢东南部又出现一个勃艮第王国。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地区,5 世纪初开始向莱茵河西南部迁移。他们以瓦姆斯为中心,向高卢地区进攻,436 年,一度为罗马名将阿埃齐所败, 退居萨伏依,约在 457 年建国,定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532 年为法兰克人所征服。613 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个行省。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不仅受到日耳曼人的冲击,而且还遭到匈奴人的蹂躏。5 世纪中叶,从伏尔加河至莱茵河广大地区,都在匈奴国王阿提拉的统治下。451 年,阿提拉率 50 万大军,由班诺尼亚向高卢进犯。罗马名将阿埃齐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共同抗击匈奴人的进攻,双方会战于卡塔洛温平原,阿提拉遭到挫败。翌年,阿提拉再次进军意大利,皇帝瓦楞廷尼安三世派教皇利奥一世和两位元老前往求和,后因匈奴军中发生瘟疫,被迫撤军。453 年阿提拉暴病而死,匈奴联盟便瓦解了。

455 年,罗马城遭到汪达尔人洗劫后,帝国从此一蹶不振。476 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穆勒·奥古斯都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 西罗马帝国至此寿终正寝。这一噩耗传到东方,引起拜占廷帝国统治集团的震惊。他们唆使东哥特人向意大利进军。493 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在拉文那主教约翰的协助下,以谈判为名,诱杀奥多亚克。因而意大利的统治权,转到东哥特人手中。东哥特王国统治意大利约 60 年之久(493~555 年), 最后为拜占廷帝国所灭。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乘机侵占高卢。克洛维在教会和法兰克人、罗马人等的支持之下,于 481 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大败罗马戍将西阿格里乌斯于苏瓦松(巴黎东北),从此克洛维以苏瓦松为首都,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5 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德人,也趁罗马帝国纷乱,罗马戍军

撤离之机,侵入不列颠。在岛上建立了许多小王国,直到 9 世纪上半叶,才

形成统一的国家。

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是 568 年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他们最初居住在易北河口,6 世纪移居班诺尼亚。568 年 4 月,伦巴德人在国王阿尔波音

(568~572 年)率领下,侵入意大利,由于得到奴隶和隶农的支持,很快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不久又征服意大利南部的斯波勒陀和贝纳凡托。罗马主教、贵族大部分被屠杀或沦为奴隶,土地几乎全部被没收。但阿尔波音死后,伦巴德王国开始分裂,约有 36 个公爵相互争雄,774 年为法兰克王国所吞并。

西欧封建制的产生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表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腐朽,但新来的征服者不可能把大量罗马人收容到氏族内部来,同时,日耳曼人也不可能长期保留公社制,用简单的氏族组织去统治罗马人,因形势的发展变化,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军事领袖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并在罗马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向封建制转化。

“蛮族”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例如东哥特人在瓜分罗马人的土地时,是以政治权势和军阶高低来划分的。东哥特贵族得到的土地最好,面积也比较大。其他“蛮族”王国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汪达尔王国,就把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最大块最好的土地转让给贵族和王家代表人物。这种“赏赐”和“瓜分”,打破了日耳曼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从而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蛮族”统治者也吸收一部分罗马贵族到新政权中来,这是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合流。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曾任命罗马族卡西奥多尔为首相,还邀请罗马元老利伯里为土地划分委员会的首脑。在后者的阴谋策划下,凡未经土地划分委员会许可而非法强占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不言而喻,这是维护罗马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措施。493 年,狄奥多里克取得政权之后,只夺取奥多亚克及其拥护者的土地,进行赏赐或分封,并未重新触动罗马大土地占有者的利益,即仍然保留罗马奴隶主三分之二的地产,从而大大加强了罗马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506 年,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二世(484~507 年)在重新编纂法典时,曾邀请罗马贵族参加,而且把帝国的隶农法收入法典之中。法典特别强调大土地所有者可以把隶农从一个领地迁移到另一个领地,允许把企图逃跑的隶农罚为奴隶。如果罗马贵族的田庄被人非法侵占, 他可以得到赔偿,即使他本人住在新王国疆域之外。例如,贝拉·帕乌林谈到他在波尔多附近的地产曾被一个哥特人强占,他为此而得到一笔钱。

统治阶级的合流还表现在宗教上,“蛮族”国王最初都信仰阿里乌斯派①。但为了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他们纷纷放弃原来的信仰,皈依基督教(罗马公教)。最先采取行动的是法兰克国王克洛维。 496 年,他率领 3000 亲兵接受洗礼。589 年,西哥特国王列卡列德(586~601 年)也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虽然没有放弃阿里乌斯派的信仰,但他对罗马教会也采取宽容政策,对两派僧侣一视同仁。为了表示对罗马教会的关怀,于507 年,批准了免除罗马教会地产税和国家各种义务的决议。

在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除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合流以外, 还存在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合流,即被统治阶级的合流。据统计,在“蛮族”

① 又译为阿利安派。因创始人阿里乌斯而得名,他反对正统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325 年在尼西亚宗教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征服西罗马帝国的时候,西哥特人不超过 15 万,东哥特人不超过 20 万,勃

艮第人不超过 8 万,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大约是 3 万人,大体说来,日耳曼征服者只占罗马帝国西部居民 5%左右。①

在一些“蛮族”国家的法典中,一方面明显地反映出公社自由农民的贫困化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看到释放奴隶、隶农和半自由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他们与破产的自由农民逐渐合流成为依附农民阶级。例如在勃艮第法典中规定,上等自由人的偿命金是 300 个索

里德,中等自由人是 200 个索里德,下等自由人是 150 个索里德。而在萨利

克法典中谈到,释放奴隶和半自由人的偿命金为 100 个索里德,这说明下等自由人和释放奴隶、半自由人的地位已经接近。8 世纪末,法兰克王国领地内的奴隶大都变为农奴,这种奴隶出身的农奴被称为“塞尔夫”。加洛林王朝所制定的“田产法规”第六十七条谈到“塞尔夫”与普通农夫一样,可以得到份地。

综上所述,西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是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但主要是罗马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