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捷克和波兰

(一)捷克

捷克国家的形成 捷克人属西斯拉夫族人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易北河上游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一带。6 世纪末 7 世纪初,为了对抗多瑙河中下游阿瓦尔人的进攻,很快由部落联盟发展成国家。第一个载入捷克史册的是萨莫公国。623 年萨莫大公领导西斯拉夫各部落,击退阿瓦尔人的进攻,

① 原名乔治·卡斯特里奥特,取伊斯兰教的名字为斯坎德,“培”是封建官衔。

接着又与法兰克国王达哥伯特一世(629~639 年)展开斗争,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萨莫公国。但这个由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很不巩固,只存在 35 年,658 年萨莫大公死后,便瓦解了。

9 世纪初,又出现大摩拉维亚国家(830~906 年),其领土包括捷克、摩拉维亚、斯洛伐克等地。为了对抗德国封建主的侵犯,摩拉维亚大公罗司提斯拉夫(846~870 年)向拜占廷求援,并接受希腊正教。863 年拜占廷传教士西里尔和美多德来到摩拉维亚,在传教过程中,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称为“格拉果尔文字”),并把《圣经》译成古斯拉夫文。

摩拉维亚公国在斯维雅托波尔克(870~894 年)统治时期,国势一度强盛,其疆域扩大到西里西亚、鲁日查和奥波德利等地,首都在维列格勒。但在他死后,由于内讧国家开始分裂,906 年为匈牙利人所灭。此后,捷克人以波希米亚为中心,逐渐形成独立的捷克王国。

封建关系的发展和德国殖民 捷克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 7 世纪,至 10 世纪结束。捷克封建化的特点是未经发达的奴隶制而进入封建社会。根据考古发掘,6 世纪至 7 世纪,捷克—摩拉维亚各部落在农耕中已使用铁制农具, 从摩拉维亚古墓中,发现木犁、镰刀和锄头等,此外还有铁制的战斧和宝剑, 这都说明冶铁和铁的加工技术有所改进,因此拥有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的显贵,为了防止奴隶破坏生产工具,提高他们的生产兴趣,宁愿分给他们份地, 收取部分实物地租和令其服劳役。这样的奴隶无论就其生产状况和生活境遇,都与农奴类似,捷克封建化的过程就是这样开始的。加上周边先进封建国家的影响,特别是拜占廷和德国的影响,使捷克的封建关系更加迅速发展。在波列斯拉夫一世统治时期(929~967 年),氏族部落贵族被消灭了,国王强占公社农民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作为服兵役的报酬,这种封地最初是终身占有的采邑,后来变成世袭领地。

捷克封建国家发展的另一特点是长期被迫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1086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年)授予捷克公爵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 年)国王称号,从此捷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到了 13 世纪,捷克国王成为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德国封建主早已垂涎捷克的土地矿藏。自 12 世纪至 13 世纪起,大批向捷克殖民,而捷克国王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招引德国商人和企业家到捷克来,鼓励他们建造城市,开采矿藏。在国王贝拉统治时期(1172~1196 年) 由于银矿开采,国王每年增加 6 万银币的收入。这样一来,城市贵族和矿山主几乎全是德国人。他们垄断企业,操纵议会。1350 年以前,在首都布拉格的市议会中,没有一个议员是捷克人。德国殖民者所建造的城市,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不仅可以免税,而且不受捷克法律制裁。捷克东北部的德国城市公社是依据马格德堡的法律,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则是按照纽伦堡的法律,它们俨然国中之国。

德国殖民者实际上成为捷克城市中的“阀阅之家”。他们保持自己的语言和习俗,捷克上层分子也极力摹仿他们,德语成为捷克宫廷最时髦的语言。捷克贵族逐渐德意志化。

德国城市贵族也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农村,15 世纪初,布拉格和古登堡周围的 115 个农奴村庄,是属于布拉格城市贵族的财产①。他们残酷剥削捷克城

① 马切克:《胡司革命运动中的塔布尔派》,俄译本,第 141 页。

乡劳动人民,欺压捷克民族的市民阶级,阻碍捷克民族经济的发展。14 世纪至 15 世纪,捷克城市涌现出大量的赤贫者,其总数约占城市人口 40%~50

%。1365 年根据布尔诺城捐税清册,无产者占 41%,最贫困的是毛织工①。15 世纪初,布拉格有 40%是无产者。所以城市的阶级斗争具有深刻民族矛盾的性质,而且成为全民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在捷克人民身上的另一座大山是德国僧侣所把持的天主教会。早在 12

世纪,德国僧侣已拥有大量封地。例如奥洛慕茨地区的教会,此时已占有 82

个乡村和 261 个庄园。到 13 世纪 30 年代则迅速扩大到 1000 个乡村和 600 个庄园。14 世纪下半期,罗马教会已成为捷克最大的领主,掌握在他们手中的土地已超过三分之一。若以布拉格教区而言,则不少于全部土地的一半, 当时国王只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而且很大一部分是森林地带。布拉格大主教是当时最显赫的人物,他自己便领有 900 个村庄、14 座城市和 5 个堡塞。

教会显贵为了从人民身上榨取最后一文钱,宗教上的诡诈也被运用了。例如:伪造文件、制造圣灵奇迹和滥发赎罪券等,都是僧侣们惯用的敲榨手段。在教皇克莱门特六世时期(1342~1352 年),这种额外敲榨就达 500 次之多。所以德国人把持的教会,不仅在精神上奴役,而且残酷压榨广大劳动人民。根据 1378 年捷克南部特尔节波尼寺院的土地清册记载,农民向教会交

纳的地租是很沉重的。每朗②土地须交 74 个至 75 个银币,相当于两头半乳牛和六头猪的价值,而且不包括劳役和实物贡赋在内。由于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上层全被德国人所把持,因此,反教会的斗争必然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捷克,这一斗争还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胡司的宗教改革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情况下,捷克人民的伟大儿子,布拉格大学教授约翰·胡司(1369~1415 年)①首先奋起指责教会的腐化和贪婪,他像其他中产阶级异端一样,要求一个“廉价的教会”,即废除烦琐豪华的宗教仪式,废除严格的教阶制度,僧侣应当服从世俗政权,僧俗平等,都有享用“两种圣体”(酒和面包)的权利。胡司还用本民族语言传道,并将《圣经》译成捷克文,这些都推动了捷克人民反教会的斗争。胡司最初并不打算与教会决裂,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使他坚定了自

己的步伐,并为维护自己的信仰而牺牲。

1412 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为了弥补浩大的开支,又在捷克滥发赎罪券, 胡司奋起反对并公开与教会决裂,他号召人民起来抵制这些穿僧袍的“狐狸”,他认为用剑来保卫自己权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1412 年 6 月,在胡司和他的战友伊洛尼姆的召唤下,布拉格贫民和学生举行一次反教皇的示威。因此,教皇把胡司看成最危险的敌人,于是决定解除他的布拉格大学校长和教授的职务,禁止他到教堂做礼拜,强迫他离开布拉格。

1412 年末,胡司在捷克南部用捷克语进行传道活动,他深入农村,斥责教皇为反基督分子,号召农民起来反对教会,为即将到来的农民起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① 《斯拉夫学研究所学术论丛》,俄文版,第 11 卷,第 278 页,1955 年。

② 捷克的土地单位,每朗(ЛaH)土地面积约等于 15 公顷至 20 公顷。

① 捷克国内有些史学家认为胡司的生年应为 1371 年。如:弗·卡夫卡著:《捷克斯洛伐克史纲》,第 47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罗马教皇为了彻底镇压捷克的异端和欧洲日益高涨的宗教改革运动。1414 年在君士坦斯召开宗教大会。除教皇和皇帝外,还有 3 位总主教、29 位红衣主教、33 位大主教、约 150 名主教、100 多名修道院院长和 300 名大学教授参加了这次大会,可以说,这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的大汇合,是企图阻止历史前进的一股逆流。

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在大会上公开指责异端,并指令胡司前往君士坦斯受审。胡司在离开捷克之前,曾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德的安全保证,允诺他可以自由地返回祖国。可是胡司到达君士坦斯不久即遭逮捕, 会议根本不准胡司申诉。皇帝西吉斯孟德背弃自己的诺言,主张严厉惩罚胡司。

阴暗的牢狱,沉重的枷锁并没有使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代著名宗教改革家放弃自己的观点。胡司在宗教法庭上不顾反动势力的恫吓和咆哮,他庄严宣布:“为了捍卫《圣经》揭示给我的真谛,我——宁择死亡!”

1415 年 7 月 6 日,胡司被火焚于君士坦斯城郊,他的尸灰飘散在莱茵河上。

胡司战争 胡司之死,进一步激起捷克人民反教会的怒潮,正当野蛮僧侣欢庆自己胜利的时刻,捷克人民在为胡司复仇的口号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以胡司宗教改革为旗帜的胡司派战争。它是中世纪欧洲最雄伟、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一场激烈的民族解放斗争。它的声势不仅波及全捷克, 而且震荡了整个欧洲。

1415~1419 年,捷克人民反教会反德国殖民者的斗争风起云涌。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和城市贫民是这次革命斗争的主力军,企图夺取教会财产的捷克贵族,希望摆脱贫困的中小骑士和受尽欺凌的捷克市民阶级,也参加了这一斗争,成为人民革命的暂时同路人。

1419 年 7 月 22 日,约 42,000 农民和城市贫民集合在捷克南部的塔波尔山丘上,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以此山为基地,这便是塔波尔派的来源。起义者主张用暴力赶走德国贵族,没收教会财产,分给农民和城市贫民。

为了支援塔波尔山的起义,1419 年 7 月 30 日,布拉格的城市贫民,在约翰·捷里弗斯基的领导下,夺取城市政权,把八名议员从市政厅楼上窗口掷出,革命群众以长矛来迎接他们肥胖的身躯。

1419 年 7 月塔波尔山和布拉格的起义,标志着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它远远超出胡司宗教改革的范围,发展成伟大的农民战争。

随着革命的深入,捷克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温和派,他们是革命阵营的右翼。主张用和平改革手段,达到占有教会财产的目的。他们反对教阶制, 提倡僧侣平等,一般信徒在领圣餐时,应和僧侣一样,都有用圣杯领酒的权利,因此温和派也称“圣杯派”。

捷克人民的大起义,使欧洲反动势力大为震惊,为了扼杀捷克人民革命于摇篮之中,在罗马教皇马丁五世的主持下,1420 年春宣布组织十字军。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德率领 4 万人向捷克进攻。布拉格市民举行宣誓

大会,坚决抵抗十字军的侵略,并将 1400 名德国贵族和僧侣逐出布拉格,他

们的财产被没收。塔波尔派领袖约翰·杰式卡亲率 9000 人前来支援。1420

年 7 月初,在布拉格城郊维特科夫山发生激战,杰式卡亲临前线指挥,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捷克人民为了纪念杰式卡的功绩,将维特科夫山改名为杰式卡山,一直流传至今。

1421 年秋和 1422 年夏,敌人又发动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塔波尔军用连环战车的战术等粉碎。1424 年 10 月初,杰式卡准备乘胜远征,但鼠疫夺去了这位杰出统帅的生命。他为捷克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光荣的一生。马克思对这位杰出的军事领袖,曾有过这样的评语:“在战场上,他永远是胜利者。”①

继杰式卡之后,大普罗可普被推选为领袖。1426 年春,他率领塔波尔派在乌思齐会战中,歼敌 15,000 人。接着 1427 年在塔荷夫又消灭敌人 12, 000 人。大普罗可普率领 72,000 人,其中骑兵 20,000 人,步兵 52,000 人,分五路,浩浩荡荡深入德国,迅速占领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等地,受到当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夹道欢迎,德国封建主被迫求和,并承认胡司学说和传教自由,打破罗马教廷的独尊局面。

但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欧洲反动势力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秘密派代表与圣杯派谈判,1433 年签订“巴塞尔条约”允许圣杯派所占有的教产不必归还,俗人也可以享用两种圣餐,从此,圣杯派走向背叛民族革命的道路。

1434 年 5 月,德国诸侯勾结圣杯派贵族,联合向塔波尔派进攻,双方会战于里旁。小贵族查贝克所率领的骑兵不听指挥,临阵脱逃,于是战局急转直下,敌人骑兵从四面八方袭来,农民军领袖大普罗可普和小普罗可普均壮烈牺牲,18,000 名塔波尔派士兵战死者 10,000。

里旁会战的失败,标志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已接近尾声。但一部分塔波尔军仍坚持战斗到 1437 年 9 月 6 日,才被大贵族季涅克·普塔契克的军队打败。这是捷克伟大农民战争的最后一幕。但塔波尔派的功绩,却光辉地照耀在史册上。他们粉碎了欧洲反动势力的五次进攻,使捷克在较长时间内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捍卫了捷克民族的独立和捷克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从思想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而且塔波尔派的革命思想,随着胜利的远征,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大大鼓舞欧洲各国劳动人民反奴役的斗争,为 16 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