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里昂、伦敦、科伦和特里尔等,早已失掉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已。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 10

世纪至 11 世纪时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兴起晚,但发展迅速,市民争取城市自治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前进,市民与王权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西欧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到了 10 世纪至 11 世纪,社会生产力才有显著的提高。随着铁制农具的增多和土地耕种方式的改善,特别是用马牵引的带轮的铁犁和二圃、三圃制的广泛流行以及大面积垦荒,生产率得到增长。主要谷物如大麦、小麦和豌豆的产量由 8 世纪至 9 世纪时的种一收二,提高到种一收五甚至收六的水平。葡萄、麻、果木等园艺以及畜牧业都发展起来。水磨也广为使用,1086 年仅英国就拥有 5000 盘水磨。这时,尼德兰又发明了风磨。马颈皮项圈①和马蹄铁等马具的改进,使马成为有效的负重动物,而且数匹马可以并驾成队曳拖重犁或货车。风磨与马力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②10 世纪至11 世纪的西欧,采矿、冶炼和金属加工业、纺织、制革、制陶、磨粉和建筑业等都较前完善。

由于手工业成为具有专门熟练技巧的部门,非一般农家所能兼营,于是, 庄园内手工业者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商品比重开始增长,乃逐渐发生了个体小商品生产的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漫长过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是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重要前提。西欧城市的产生也是农奴和其他依附农民与封建领主进行阶级对抗的结果。专业化的手工业农奴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压迫与剥削,于是他们开始脱离封建庄园。③逃亡是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方式,农奴逃离庄园,到便于销售自己产品的地方,如封建城堡、主教驻地、寺院附近和交通方便的渡口、港口、要道、关隘等地。这些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人口逐渐增加,来往商人和交换增多,渐次成为工商业集中的城市。西欧有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168 年圣托美尔城规定, 农奴入城后,领主不得追捕。1227 年,英王亨利三世给克劳彻斯特城颁特许证,明文规定,农奴在城市住一年零一天便成为自由人。因此,城市对于农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273 页。

① 在此之前,马颈套上轭,负重时马的咽喉易于梗塞。

② 参阅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合著的《世界近代史》,第 23 页,纽约,1978。

③ 有的农奴通过纳租与赎买离开庄园,如据英国《末日审判书》记载,有的定居于城市的手工业者要向原庄园主“缴纳六只钵”、“缴纳 20 锭铁”作为代役租,有的要缴纳若干便士,有的甚至还要给原庄园主服劳役。

奴和其他依附农民具有极大吸引力,他们纷纷逃往城市。位于莱茵河畔的古城科伦,11 世纪只是个不大的商业聚落地,到 1180 年,便发展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其面积比罗马时代的旧城大两倍。该城居民的主要部分,就是逃离庄园的农奴。11 世纪中叶后,西欧许多新城市不断出现,一些旧城市也增加了人口,扩大了工商业的规模。

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在封建领主城堡周围的,常以“堡”字结尾,如斯特拉斯堡等,但也不尽然。①产生在寺院周围的,常以“圣”字开头,如圣泽门,圣亚尔班等;出现在河川渡口附近的,如英国的牛津、德国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法国塞纳河上的巴黎等。

西欧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发展起来,那里既有古代手工业与商业的传统基础,又适于同东方贸易。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法国的马赛、那旁阿里等就是首批重新建立起来的中世纪城市。稍后, 在尼德兰和莱茵河沿岸等地也兴起了布鲁日、根特、安特卫普等城市。

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西欧的一些教俗封建领主们鉴于城市工商业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往往招引逃亡的农奴来到辖地,纳入自己统治之下。封建领主本人或派出官吏管理城市的行政与司法,有各种巧立名目的摊派勒索。重新陷于领主压榨之下的城市居民,普遍开展了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

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自城市形成之日开始,盛行于 12 世纪前后。城市居民在斗争中结成“公社”;领主常用武力镇压公社活动。由于领主急需金钱,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米兰在 11 世纪上半叶爆发了市民反对大主教阿里贝尔特的统治的斗争。11 世纪下半叶米兰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又开展巴塔连运动,①多次起义反对教俗封建领主,特别是反对教会领主。米兰在斗争中终于取得自治权。琅城是法国东北部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是毛纺织业中心。琅城的统治者是贪得无厌的主教高德理。12 世纪初年,琅城市民付出大宗赎金,向主教和国王路易六世(1108~1137 年)买得自治权。但是不久之后,高德理背弃誓约,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 年愤怒的市民发动起义, 高呼“公社”口号,杀死了高德理及其帮凶。路易六世及法兰西北部的封建领主派遣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公社。琅城市民坚持斗争,于 1128 年再度得到路易六世的特许建立公社。琅城公社在残酷的环境下,存在了两百多年。

许多别的城市也作了同样的斗争。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这种城市自治组织形式,是由原来马尔克

① 如纽伦堡城的“堡”字乃习惯译名,堡字原音是贝格,乃山地之意,与城堡无关。再如,勃兰登堡、勃腊尼博尔,亦非源于城堡,而是根据斯拉夫人捷克语“保护森林”之意,是指在边界上防御斯拉夫人的地带。

① “巴塔连”指米兰城内织布工人、小呢绒商贩和裁缝匠住区的居民。

脱胎而来的。②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也有些小城市,无力与自己的领主作斗争,仍在领主行政机构统治之下。

行会及其与城市贵族的斗争 城市手工业的生产单位是手工业作坊。作坊主(匠师、师傅)下有帮工和学徒二三人。作坊主及其家属和帮工、学徒一起劳动,进行小商品生产。作坊主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在作坊主与学徒之间,存在着宗法性的师徒关系。学徒从师三年至七年期满后, 必须以帮工身份在师傅作坊里再工作几年。帮工有少量工资。帮工经行会审查通过,才可自开作坊,成为作坊主。如德国吕贝克金饰匠行会规定,要想当匠师,须制造出三件“代表作”,一是精工的戒指;二是订婚的手镯(英国雕花式);三是剑柄上用的烤蓝色的环。经匠师们组成的评审会批准后, 还要举办宴会。总之通向匠师之路十分艰难。学徒处境悲惨,若逃亡,其他行会不得收留。

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乃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行会几乎是与城市同时出现的。参加行会的作坊主,称为行东。不属行会的手工业者,不能开设作坊。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城市中行会数目不断增加。如呢纺织行业中分出纺纱工、织工、染工、梳毛工等行会,铁工行会中分出军器、制锅、制刀工等行会。在一个城市里往往有几十个行会,或数以百计的行会。

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 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行会有基金,用来举办有利于行会成员的公益事业等。行会在团结同行业反对封建贵族掠夺和商人欺诈上起了保障成员利益的作用, 也起了保证产品质量,保持各会员的平等利益和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作用。在行会的传统强烈的城市中,是否行会成员对城市居民有无完整的市民权利,关系重大。

最初,城市的手工业者往往兼营商业,即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出售商品的店堂。随着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商人。最初,商人多为行商。商人为了保证市场独占地位和其他权利,也结成联盟,称为商人公会。每个城市通常有一个商人公会,有的城市则分别按经营项目成立呢绒商公会、杂货商公会和食品商公会等等。也有若干城市的商人组成国际性的城市同盟——商人联合公会。商人公会领袖与高利贷主、城市内大的房地产主等构成城市贵族。他们控制了市议会及城市的一切大权,把持对外贸易,甚至用税收和垄断粮食、盐、肉的专卖来剥削手工业者,引起行会向城市贵族争取城市政权的斗争,这就是“行会革命”。这种斗争在 13、14 世纪达到高潮,在一些城市里, 演变成武装起义。1293 年,佛罗伦萨的行会经过起义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大工商业主的统治。科伦、奥格斯堡的斗争结局,也基本相同。代表最大行会而控制政权的上层分子,往往与城市贵族妥协,执行有利于大行东和大商人的政策。在有些城市里,城市贵族仍然保持他们的一定势力,行会代表仅争取到占市议会一半名额的权利,如德意志的斯特拉斯堡等。另外一些城市,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61 页。

以富商为主的城市贵族,仍然拥有统治权力,如汉堡、威尼斯和热那亚等。

行会瓦解的开始和平民反对城市剥削者的斗争 14 世纪开始,行会把手工业活动束缚在小生产和陈旧技术限度内的旧行规,妨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增加帮工和学徒人数,延长劳动时间。他们以及一些商人还开始对某些无力购办手工原料的小作坊主,提供原料和半成品,以加工定货, 低价收购成品的方式进行剥削,使小作坊主日益贫困,终于变成雇佣劳动者。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本家转化。

在竞争加剧之后,一般行东也加强对帮工、学徒的剥削。他们延长学徒期限,有的甚至长达十年以上。行东甚至出让学徒以牟利。他们用种种苛刻条件限制帮工成为作坊主,例如规定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才可申请开作坊, 要求交验技术质量极高的产品,要收取高额的入会费等等。还有一些行会限定会员人数,只是等到会员死去出现空额时,才接受新会员。以致除了行东的儿子、女婿之外,一般帮工被迫成了“永久的佣工”。帮工们为了反对行会特权,要求增加工资和减少工时,往往组成“兄弟会”,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这些破产没落的作坊主、帮工、学徒和短工、日工以及其他流落城市的贫民,构成了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无市民权的城市平民阶层。那些富商与富裕的手工业者,则形成为市民阶级①。

14、15 世纪时,伦敦、斯特拉斯堡和弗赖堡都曾发生过帮工的斗争。有时,城市平民开展武装斗争,1378 年的佛罗伦萨的“梳毛工起义”即为突出一例。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中世纪的城市既是手工业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手工业者为交换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发展,经常性的商业活动也必然随之扩大。11 世纪至 12 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大部分已经不是到处流动的行商,而转为定居城市并拥有店铺、货栈。他们的经营渐渐超出本地区范围, 开始到外地出售本地区的传统的手工业和农牧特产,并采购本地手工业需要的原料和外地的特产品来本地区销售。

随着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13 世纪至 14 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两个主要贸易区:一个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地中海贸易区。意大利威尼斯等地商人,主要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他们从东方运来香料、丝绸、棉布、棉花、宝石、金银首饰等等,向东方输出木材、呢绒、金属,其贸易逆差,需用贵金属支付。第二个主要区域是北欧,即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这个地区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确立较迟,因此,城市的出现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稍晚于地中海沿岸地区。这里以佛兰德尔诸城市,特别是布鲁日为中心。罗斯的木材、毛皮、蜂蜜,挪威的木材,瑞典的金属,德意志的粮食、亚麻与英国的羊毛, 佛兰德尔的呢绒是北欧地区主要输出物。13 世纪至 15 世纪,汉萨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北欧地区贸易的发展。

联系这两大海上贸易区的有两条通路,一条是越过阿尔卑斯山直穿中欧到北方或佛兰德尔;另一条是海路,从地中海出直布罗陀再到英国和北海各港口。在 12、13 世纪,前一条是主要通路,位于地中海和北海各港口交通孔道的法国香槟伯爵领地,成为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香槟集市享有国际声誉。

① 即中产阶级。与早先包括城市所有居民在内统称为市民的概念不同。

12 世纪时已有五十多个专业市场。各国名牌产品,如米兰的刀剑、佛罗伦萨的毛呢、北欧的皮货、木材等等在此常年进行交易。后来由于香槟伯爵领地归并到法国国王治下,国王征课重税,封建战争使商旅裹足,香槟乃趋向衰落。以后,南北两个商业区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海路。中国等东方的精美瓷器、丝绸、珠宝、香料通过水路和陆路,运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作为特殊企业的银行在西欧开始出现。货币兑换商在银行事业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欧洲各种货币体系混乱,币质低劣,货币兑换商鉴定货币的成色,并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为了识别、兑换和保管方便,后来货币兑换商扩大经营范围,在欧洲各国派驻代理人,外出从事贸易的商人把巨款交给货币兑换商,领取凭证,就可以在目的地向兑换商的代理人领到钱款,这种凭证就是汇票。这时,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兑换业务与信贷业务导致了银行的创立。银行最初产生于北意的伦巴底地区。早期的银行家多是意大利人。因此,“银行”、“信贷”、“破产”等词虽出自意大利语,却具有全欧洲的意义。全欧第一家最早的银行是 1346 年在热那亚成立的。银行贷款利息最初为 60%~100%不等。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地银行家受罗马教皇的委托曾向西欧一些国家代征教廷的什一税等。由于教皇收敛的扩大,佛罗伦萨的银行业也发展得很快。14 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的历史学家维拉尼曾说:佛罗伦萨的银行家这些大家族“用它们的交易支持着基督教世界的大部分商业和交通”①。由此可见当时佛罗伦萨银行事业发达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