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杂处五音杂荟·

上海原是东海滨的一个小渔村,至南宋咸淳三年(公元 1267 年)正式建

立上海镇治,元至元廿八年(公元 1291 年)正式建立县治,遂有“上海城” 之称。由此直至清代,上海县皆属松江府管辖,与松江的政治经济联系最为密切。而松江府原是从秀州(今之浙江省嘉兴)分出,所以旧上海话与松江话,乃至嘉兴话较为接近。松江话是上海话的原形。

但从 1843 年,清政府开辟上海为对外商埠之后,上海城的政区迅速扩展,人口急剧增长。城区的扩展,在于外国人将旧县城北部和西部的大片农田建成了租界城区。人口的增长则是外地籍居民的大量涌人。上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在开埠后的百余年中,增长了近 6 倍,人口净增 240 余万。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上海附近的江苏、浙江地区。本国外来居民的籍贯遍及全国各省市,外国侨民的国籍几乎遍及全世界。由此,上海遂成五方杂处之地,上海话也有了五方杂荟之音。

同时,由于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的迅速提高,来上海的外地籍人都要学上海话,要用上海话来进行交际和交易。因而,旧的以松江话为底于的上海话,又必然受到了各种外地语言,甚至外国语言的影响,有所变异和变化。由于涌人上海的 3 次移民高潮,分别是江浙籍人和广东籍人为多,且这些移民在上海又形成较集中的生活社区,而上海话的原底子又与江浙地区方言同属吴方言区,甚为接近,所以发展变化中的上海话,受到江浙方言诸如苏州话、无锡话、宁波话的影响较多,同时也受到北方官话和广东话的某些影响;使本来属于吴语区域中,临海偏僻地区的上海话,一跃而领先为吴语诸次方言中发展最速、最时髦的新上海话。上海话影响的不断扩大,不仅逐渐改变了上海郊县的语言,而且还向交通线所至的其他吴语区域扩展,使吴语区域内不少地方的人们,在交际中往往通用上海话,取代了原先通用的苏州话。

建国以来,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之后,上海话又有发展和变化,较突出的便是上海话中尖团音的合并。同时由于上海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交际加强、生活节奏加快,使上海话又出现了语音曲折减少,连调简化,音位舌面化等使发音生理简化,语速加快的变化。因此,一些北方来的人,往往觉得上海话太快,来不及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