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喜酒”与“闹洞房”·

到结婚办喜事人家去道贺,参加喜宴,也是上海人籍以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机会和场合,俗谓之“吃喜酒”和“闹洞房”。这一交际场合在上海也是有许多习俗和忌讳的。

首先“吃喜酒”是要待办喜事的人家来请的,不能自己主动上门去讨来吃的。应邀“吃喜酒”是桩大事体,是上海人为之最注重形象和光采的一次交际活动。旧时,上海人为了要去吃喜酒,全家老小都要特地赶制新衣裳, 一般绅商殷实人家,往往专门为此请了裁缝师傅来家缝制。现今,“赴喜宴需新衣”的习俗仍有保持,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人的穿着大多已由“一衣穿多季”,变成了“一季穿多衣”。尤其是上海的青年人,其服装经常在款式和料子上翻新,追时髦。因此,随时穿出套把新衣裳来,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毋须再急急呼临时做新衣了。去吃喜酒需穿新衣,注意仪表整洁,这在交际中表示对主人及其他来宾的尊重和礼貌。因此,上海人习俗上还约定去吃喜酒的女宾,特别是女青年,一般不穿大红的衣裙,因为那天大红衣裙是新娘的服饰。同时也应注意不要在穿戴上艳丽堂皇得胜过新娘,以使来宾们觉得比新娘更夺目,这在习俗上认为是对新娘的不礼貌,甚至是不友好,因此是犯忌而不被允许的。

吃喜酒在上海习俗中还须送贺礼,忌空手上门。贺礼分钱和物两种,送钱的称为“贺仪”,其中又有“啬仪”(贺合卺、完婚)、“花仪”、“妆仪”(此专送给女家、贺嫁女),以及见面钢”(在喜酒席面上,新人见长辈亲眷时,由长辈亲眷当面送给,贺新婚大喜)等等的区分。送物则没有定例,一般习俗,新娘的娘家亲眷或与新娘要好的小姐妹,往往是送衣料、顾绣、被面、化妆品等,尊长辈及一般读书人家则送幅喜幛(如绣“百子图” 或“牡丹富贵图”、“鸳鸯戏水图”等的帐筛),送副喜联,或送件房中雅致的古玩陈设等。民国以后,渐受东欧风影响,始有送鲜花、花篮的习俗。在 50~60 年代,上海人送礼大多为新婚家庭所需备置的生活器具用品,或为床罩、毛毯等床上用品;或为气压式热水瓶、车料杯具;或为系列化妆品; 或为钢笔、图书等文化用品。但因此也有新婚夫妇收到热水瓶竟达数十对之多,毛毯竟达 20 多条,弄得新房间像小百货店一般。近几年来,送贺仪(即送钱)的习俗又得承续,以便新婚夫妇能拿了这钱去自行添置称心的所需物品。由于银行开办有一种叫“礼仪储蓄”的项目,故在上海,吃喜酒送贺仪中,现时还索性有送银行存折的。新婚夫妇收到后,如若无须动用存折去添置什么器用,这无疑是于国于家都十分有利的储蓄活动,这一新风似可成为

社会良俗。

现今的上海人物质生活丰富之余,更进一步追求精神文化的丰富和生活情趣的高雅,故去吃喜酒时,送幅名家字画等艺术品作贺礼,也会受到新婚夫妇的格外赞许。

去吃喜酒,无论是家筵还是办在饭店里的宴席,上海人习俗讲究不能到得太早,也不能迟到。迟到闯席,在上海被认为是对主人及来宾们轻视的举动,是为一忌。入席时,与同桌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应笑脸点头示意, 对长辈需让座问好,对女宾讲究举止庄重、谈吐文明,对小孩则多加关照和爱抚。入席时,不能抢先占座,而需听候主人的招呼安排。就座时,应向其他客人表示礼让,入座后应与主、宾作些简短交谈,不可视同席宾客于无睹, 只顾引颈等上菜。此种“急吼吼”之态,是为又一忌。上菜后,上海习俗讲究待主宾或尊长辈动筷后,方能去夹菜。席半不宜退席,一般待新人第二次到桌面上敬酒,则意味着主人谢客散筵,这时方可陆续告退。不告而走,习俗上以为是表示对新人招待的不满,是为再一忌。

吃喜酒之后,上海习俗还要“闹洞房”。旧俗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因此喜筵上,新房中迭演迫新人灌酒,以及要求新人做难堪之举,做不堪人目之动作,这在上海一直是被看作陋俗而忌讳的。喜筵上来宾皆欲与新人碰杯、致祝词,新娘须为来宾点烟,闹新房时新人要表演儿个节目,谈谈恋爱经过等,则成为沪上闹新房的风俗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