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作客礼俗与禁忌

·望亲眷与跑亲眷·

上门作客是上海人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到亲戚家去作客,在上海叫“望(音‘忙’)亲眷”或“跑(走)亲眷。”清末民初,上海的道路及交通工具尚不十分发达,上海人出门去“望亲眷”是桩大事体,一般都是全家出动。大人、小孩都要换上新衣裤、鞋袜,穿得三清四落,雇了车辆(先时郊县用独轮车,城厢用轿子,后来用马车)前往。去“望亲眷”,在上海忌空手上门,一般习俗去至亲家,较熟捻的,则送些时令食品和鲜果,如夏初的莲藕、深秋的螃蟹、端午的糕饼、甚至新鲜菜蔬等等,都可以。从外地来的,则送些当地的土特产,礼不在价高,代表一片情意即成。如去望尊长辈亲戚,则要较“正规”地送四色礼物,亦即烟、酒、糖果、糕点。民国后, 上海一时风行送洋商出产的烟、酒、糖果,故那时“沙利文”糖果公司出品的铁听装饼干、糖果,一时成为沪上“跑亲眷”的送礼佳品。

被望的亲眷家对上门来的亲眷,都要“留便饭”,即以家筵招待,切忌不留饭便送客。对随主人而来的娘姨、大姐、轿夫等还需给少许钱物以作犒赏。客人走时,还要代为叫车,代付车资等等。旧时上海多为 2~3 代同堂的大家庭,故所去探望的尊长辈亲眷,一般不是叔伯姑姨家,便是岳父母家。但对于小孩来说,去外婆家(亦即娘舅家)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上海有“外孙(甥)皇帝”的俗说,孩子在外婆娘舅家,可以百无禁忌地又吃又玩,受到最好的招待。

随着上海逐渐的都市化,以及小型核心家庭逐渐取代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成为上海社会的主要细胞组织,再加上妇女同志参加社会工作,家庭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凑,上海人“跑亲眷”的活动遂稀疏起来,只是在节假日才仍保持着亲眷道里碰碰面、聚一聚的习俗。

近年来,上“准亲戚”家去“望亲眷”,在上海渐成新俗。所谓“准亲戚”乃是指即将结成亲眷的人家,如未婚媳妇与未来的婆家,或未婚女婿与未来的岳家等等。上海人将未结婚的“准女婿”、“准媳妇”叫作“毛脚女婿”、“毛脚媳妇”,简称为“毛脚”。“毛脚”们上门望亲眷的习俗礼仪, 在上海现在是越来越讲究了。

在 60~70 年代,毛脚女婿去未来岳丈家望亲眷,遵行上尊长辈家望亲眷的习俗,也时行送四色礼物,通常是 2 条好烟、4 瓶好酒、1 盒蛋糕,甚至外加拎 1 只火腿。故当时有“毛脚女婿带 200 发子弹(指香烟)、4 只手榴弹

(指瓶酒)、1 挺机关枪(指火腿),‘武装’上门”的俗说。80 年代后, 毛脚女婿上门望亲眷,又讲究送参茸、银耳等高级补品。当然在上海一般知识分子、干部家庭中,则只要求毛脚女婿人品端庄、谈吐高雅、有事业心、求上进,并不注重他送什么礼品的。若拎了只火腿上门,反倒显得俗气,犯了大忌,不讨未来丈人、丈母的好感。

旧时上海习俗,未过门的媳妇是不可上未来婆家门的,只有在上海的浦东地区,有未婚媳妇在订亲之后,可上未来婆家走动、帮活的习俗,当地称之为“通脚”。现时,毛脚媳妇上门,与未来的公婆及其家庭先进行一番接触和了解,对今后的共同生活甚有好处,故此已形成为上海新俗。毛脚媳妇上未来公婆家跑亲眷,习俗上不送礼,倒是未来的公婆如若看得中这位媳妇,

便要送些礼品给她,以示对这桩婚姻的赞许和认可。这礼品在 60~70 年代, 往往是一块衣料,甚或是一块上海牌手表。近年来,随着上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时行送金银首饰和时装。当然,如果未来公婆对毛脚媳妇看着不满意,甚至觉得惹气(上海方言,即“讨人厌”),那么就既没有什么招待, 更谈不上首饰礼品了。

以上说的是“准亲戚”,即青年男女双方已确定恋爱关系,甚至婚嫁关系的。但现今上海另有一些年轻人,尚在初步交朋友阶段,便要上对方家门跑亲眷,以察看对方家境。如若看到对方住房宽敞、经济富裕,也不管对方及其家人意愿如何,反应会怎样,便自说自话“姆妈”“阿爸”地乱叫,这在上海人的交际习俗中被认为是大忌,会使人感到肉麻,被人认为来者轻佻和别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