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点心合时令

·春节元宵·

上海人尽管生活在“五方杂处”的土地上,从开埠到现今 100 多年来, 一方面受着“西风东渐”的黛陶,吃穿上讲究流行新派,生活情调追求滞洒; 一方面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对一年中的 4 时 8 节,尤其是对节令饮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吃元宵是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时令饮食, 自宋代以来已经形成南北的共同风俗。元宵,是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子,也叫汤圆,因为是元宵节夜晚的一餐饮食,象征团圆吉庆之意,故以节名名物, 1000 多年相沿下来,谁都知道吃元宵这件事。

上海人将元宵称作“汤圆”或“圆子”、“团子”。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在上海所属的县、区农村中,还有一种“荠菜圆子”。如”正月半夜接灶居,荠菜圆子肉馄饨”(俒绳中《南江县竹枝词》);“云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李行南《申江竹枝词》),都写到荠菜圆子。在上海松江县元宵节做的糯米团子,有汤煮和蒸制两种,汤煮的大都是鲜肉馅或糖馅;蒸制的多为素馅,荠菜以外还有萝卜丝、百果、芝麻等。所谓“荠菜香中粉饵蒸”,就是指的后者。

在新编出版的《上海县志·岁时·元宵》中记载:“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夜食圆子,有南瓜圆子、高粱圆子,以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 12 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寡,以卜当年每月雨水。”由此可见元宵节吃圆子在上海农村还潜存着祈望丰年的意思,在城市只能说是一种怀俗的节令饮食了。

元夕吃圆子,整个正月里无论居家还是饮食店小吃,都可看到这一饮食。北方这一节令饮食的做法与南方不同,不是搓米粉包圆子,而是将馅心浸水后倒入干糯米粉中反复浸水,反复摇晃而成,所以叫元宵。在沸水中煮到呈绵软状取出,元汤宽水盛入碗中食用。在上海早年的北京郑福斋食品店,春节期间便有供应,堂吃外卖两便,颇受多方食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