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基督教·

上海人称基督教为“新教”。基督教传入上海显然要晚于天主教,直到清嘉庆十二年(公元 1807 年),清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 年)才有英国伦敦会及大美浸礼会教士途经上海传教。此后,西方各国教士纷纷来沪传教, 陆续建造了教室、学校和医院,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目前上海有基督教教堂 34 座,教徒 10 余万人。

“国际礼拜堂”。上海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要数位于衡江路乌鲁木齐路口的“国际礼拜堂”了,1917 年侨居上海的一些美籍教徒组织了一个唱诗会,在东湖路成立了教会,供美国教徒做礼拜,由于教徒来自不同教派,所以称“协和礼拜堂”,后称“国际礼拜堂”。由于来礼拜的人日渐增多,遂于 1924 年 4 月在现址兴建新堂。1925 年 3 月 8 日建成了这座既属德国哥特

式,又颇具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的大教堂。教堂屋脊高 16 米,礼拜堂可容纳 700 人。1980 年圣诞节恢复宗教活动后,由于堂内的管风琴音色优美。每年圣诞节的宗教音乐会吸引了大批的教徒和参观者,在上海的各国领事馆官员及外国公司职员中的基督徒,也都选择国际礼拜堂来进行礼拜活动。

“慕尔堂”。在临南京路的西藏路上,矗立着一座基督教中较典型的“社交堂”——慕尔堂。社交堂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会发起的,其目的在于把教堂的影响扩大到社会和民间。这座教堂除星期日礼拜外,天天敞开大门接纳教徒,让人们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教堂办社会教育、慈善、医药、救济、体育等事业,以争取群众。因此原建在云南路汉口路的慕尔堂, 由捷克建筑师乌达克重新设计择现址建造新堂。新堂正中为大堂,有 1000

个坐位,四周是 4 层楼房屋,用以开办小学、幼儿园和女子宿舍等。教堂设计一个比较大的门厅,作阅览室或休息室,门厅上层为小礼堂。供各团契开展活动。此外在教堂南侧还辟有操场。教堂东部设有健身房等。社交功能十分健全。1923 年慕尔堂建成后,每星期日举行大礼拜前,从婴幼儿到成人各个年龄组都有社交活动,婴幼儿听圣经故事或做游戏;小学生参加主日学; 成年妇女布置礼堂、招待来宾、探望教友;成年男子读经祈祷;青年人则参加唱诗班等等。教堂设有传道部、教育部、体育部、社会服务部等负责上述各项活动。慕尔堂还办女校和补习夜校,以失学少女和家庭妇女为对象、教授国文、英语和算学等。高级专修科教授英语、钢琴等。慕尔堂女校也吸引了附近四马路的不少妓女,舞女来补习文化。店员及失业青年来补习商业英文、数学等。抗战中两次沪战,慕尔堂收留难民上千名,还供给食宿,同时借教室给沦陷区的教会中学来此授课。慕尔堂还曾办女宿舍,供上海无处住宿的单身职业妇女信徒借宿;同时还开食堂和男女浴室为信徒服务。门厅开办阅览室,备各种书报杂志和宗教书刊,供过路人随意进来休息阅读。慕尔

堂在高高钟楼上还曾有信徒捐钱造了个霓虹灯的十字架,每至暮色来临,高高的十字架红灯闪烁,四面转动,十分醒目,吸引着远近的人。慕尔堂的宗教活动和社交活动,在上海基督教界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圣三一堂”。在靠近上海外滩的江西路汉口路口,有一座红色的钟塔高耸入云,红墙、花窗,造型挺拔秀丽的教堂,这就是英国圣公会于 1848 年建造的著名基督教堂之一“圣三一堂”,上海人俗称之为“红礼拜堂”, 是专供英侨做礼拜的。18“年因屋顶下坠,便在原址重建新堂。新堂设计呈长方形,长约 47 米、宽约 18 米、高约 17 米,大门朝东。建造时,为巩固地

基,在地下打入了 8000 多根长短不等的木桩。教堂内外两侧设计有两排带拱圈的石柱长廊,石柱和窗顶的发圈均为高直式尖拱,西南侧有副堂“小圣台”, 东北人口内侧有洗礼廊。教堂内的圣坛、讲台、洗礼池等都饰以精致的雕刻, 连走廊壁画也装饰得灿烂多姿,彩色玻璃花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讲起这彩色玻璃花窗,特别值得一提,它花白相间,又无一定图案规则,建造时, 玻璃窗全为无色透明的,后为了纪念某个英国人,便有教徒出钱,将某些玻璃换成了彩色的。如:为纪念 1868 年去世的费受禄,将西边祭坛上的玻璃换

成了彩色的;为纪念 1869 年逝世的英国指派牧师浩博逊,又将教堂南面耳部风琴对过的玻璃换上彩色的;金虫号海舰少尉为纪念他的母亲朴乐佳,将风琴背后一块玻璃换成了彩色的;南侧堂乃是上海棒球总会为纪念因海船失事沉没在布喀刺的几位香港棒球运动家而将一扇全换成彩色玻璃的。这样,当教徒们步入大堂参加礼拜时,抬头看到颜色各异的彩色玻璃,就会思念起己故的亲朋好友。用献上彩色玻璃来纪念已故的基督教徒,真可谓别具一格了。圣三一堂耗银 70000 余两,耗时 3 年,于 1869 年建成,这是英国在中国建造的最大一座教堂。1875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得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同意,将该教堂晋升为华北教区“座堂”,由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直接掌管,由此大大提高了圣三一堂的身价。1891 年义在大堂北侧增建了一座高直的哥特式锥顶钟塔,塔内置八音大钟,能按圣诗音韵敲打,其钟声宏亮,响彻四方。1908 年教堂内又率先装上了电灯,1914 年又从伦敦运来了电鼓风大型管风琴、琴声幽远,使教堂更添肃穆气氛。由于这座大教堂是由当时最出色的驰名世界的教堂建筑师、哥特式建筑打样设计师司考恃爵士设计的,因而这座基督教大教堂成为上海的著名建筑,同时也闻名远东。

“景灵堂”。位于虹口区昆山路的基督教景灵堂,建筑设施并不是沪上最出色的,但这座教堂却和一些近代史实有联系,故亦是一座很有名的教堂。1860 年,美国南方教派“基督教监理会”派传教士林乐知来上海传教。1882 年始,林乐知将今吴淞路至乍浦路的昆山路段圈为教会所有,并建造了教会小学、印刷厂等,1923 年建成了一座基督教教堂,称“景林堂”。和林乐知有些交往的宋庆龄之父宋耀如便曾在此教堂任牧师,以后宋家亦都在景林堂里做礼拜。宋氏姐妹中的老三宋美龄还参加了该教堂的唱诗班。本世纪 20 年代初,蒋介石遇识了宋美龄,一见倾心,全力追求。但这遭到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的坚决反对,其头条理由便是宋家笃信基督教,家庭里宗教气氛十分浓厚,儿女必须与基督徒通婚,故大女婿孔祥熙和二女婿孙中山都是基督徒,而蒋介石却不信基督教,第二条理由是,基督教教规,一夫只能一妻, 双方立下婚约后当各自受到约束,白头偕老,但蒋介石当时不仅已有妻子, 且还有小妾,蒋介石钟情于宋美龄,不顾倪氏的反对,执意追求,5 年持之不懈,最后他向宋母倪氏出示了一份证件,证明已和原配离了婚,并已给小

妾一笔钱,打发她去了国外,不再往来。至于皈依基督教一事,蒋介石保证将虚心研究教义,待明白之后,愿意接受时,一定成为基督徒。于是宋母终于同意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但必须按宗教仪式举行婚礼,要在礼拜堂里由牧师证婚。于是宋美龄便去请景林堂的牧师江长川为她与蒋介石证婚。但江氏川牧师知道蒋介石是再婚,故婉言推脱,最后宋美龄只得请了中华基督教全国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主持婚礼。余日章不是圣品人,故不能像牧师那样在礼拜堂证婚,最后和宋家商定,婚礼分二步进行,先在宋家举行基督教婚礼仪式,由余日章读婚姻礼文,然后在豪华的大华饭店,举行公开的中国传统习俗婚礼。婚礼由蔡元培主持,那是 1927 年 12 月 1 日。婚后蒋介石随宋美

龄一起读圣经做祷告,结婚 3 周年前夕,蒋介石依前言决定加入基督教,1930

年 10 月 23 日,还是景林堂的江长川牧师在宋美龄家为蒋介石施了洗礼,在场的除宋美龄外,宋氏家族其他人都曾是这一仪式的见证人。受洗进教后, 蒋介石的名字便列在了景林堂信徒的名册中。蒋介石由此便亦不时去景林堂做礼拜,不过他总是在礼拜开始后才到教堂,并在礼拜结束前便离去。1981 年该教堂恢复宗教活动时,改名为“景灵堂”,教堂可容纳 1600 人作礼拜活动,是沪东地区基督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上海还有“怀恩堂”(陕西北路北京路口)、浦东“福音堂”(浦东海兴路吴家弄)等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