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园——豫园·

豫园地处市廖聚集、人烟稠密的南市老城厢,因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古代园林布局,故向有“城市山林”之誉。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

年),至万历五年(公元 1577 年)竣工,历时 18 年,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园林布局具有吴越建筑特点,以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疏密有致、前后呼应见胜,因而驰名远近,为江南名园之一。

园主人潘允端、初因会试落第,为排遣郁闷,便在宅西菜畦上构园艺竹自娱。3 年后中了进士,官至四川政使。16 年后告退归乡,再度营建此园。万历五年落成,占地 40 余亩。筑楼阁亭台、假山池沼等 30 余处,为当时江

南堆垒假山高手张南阳(垣)设计。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潘允端卒

后,田庄变卖,景园颓废。延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 年)地方绅商醵

资重建,历时 25 年建成,交城隍道士管理,因庙已有东园,便命为西园。

鸦片战争时,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2 年)英军入城,园遭掠劫破坏。

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据园内点春堂为公署,清军人城, 该园再遭洗劫。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入驻豫园,沦为兵营,又遭摧残,诸多园景变成废墟。从此豫园再无景观,残存房舍,被作商肆或他用,或被流氓占据用作赎台,大片场地成为摊贩集中的场所。明代豫园的典雅景观不复再见。

1956 年开始,上海文物管理部门对豫园进行修整,历时 4 年,恢复了流水襟绕、山石磷峋的本来面目。整个豫园以婉蜒起伏的龙墙分隔,有分有合, 布局奇致,和谐统一。为保护小刀会革命遗址,并将豫园(西园)与东园(今内园)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保留豫园原有风格,以恢复古老园林的青春。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著名的一处历史文物名胜。

现今的豫园分 6 个景区,入园第:个景区可看到层峦叠障的“大假山”,

虽高仅 10 米许,却能以假乱真,以小见大,望去似有高山磅礴之势。此处为全园最高点,昔时登上“望江亭”远眺,黄浦江上帆樯林立,历历如在眼前。从山下往上观看,恰似石笏朝天,挺拔青秀,直上云间。由大假山所辖的建筑有“三穗堂”,寓寄一稻多穗之意。“仰山堂”、“卷雨楼”为一水阁式建筑,傍山临水,下为仰山堂,可仰望对面之大假山。卷雨楼居堂上,取唐诗人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诗意,蒙蒙雨中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现,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此外,“荤秀堂”和山脚下的“捐秀亭”等亭阁建筑,都装点了大假山的景致秀色。水池东面游廊,通向大假山的圆洞门上有石额,刻“溪山清赏”4 字,出自明朝书法家祝枝山之手。

出萃秀堂,过花墙,在大假山东面为万花楼景区。“万花楼”原为明代豫园花神阁遗址,清代改建成“万花深处”。楼前右面今存古银杏一株,高耸参天,是 400 年前的旧物;左为广玉兰,每年 5~6 月间白花绽开,一片清

香,古树映衬佳楼,更显幽雅。以楼景带出周围景观,横跨于溪上的“鱼乐谢”,可凭栏观赏池中游鱼。水谢西南角架出一株古紫藤,盘曲如虬龙,是400 年前旧物。蔓延墙外架上,春日花开,璎珞累累,紫光眩目。天天绿荫满地,形如凉棚。游廊蔓延在建筑和景物间,过“会心不远”方亭,进入一条复廊,廊中间有墙,墙上呈现花式砖框漏窗,一面是清溪花卉,一面是船航建筑,颇有“步移景换”之趣。

“点春堂”西墙上婉蜒着一条龙墙,龙头穿过云彩,正在戏耍一只金蟾。穿过龙墙,就是点春堂景区。主厅是著名的点春堂。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太平军东下,小刀会响应,在上海县城揭竿起义,点春堂曾作为义军将领陈阿林的指挥所,在此坚守城池达 17 个月。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歌颂太平军的实力:“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欲投小刀会,来到点春堂。” 点春堂因之名声大震。今厅内正中屏门上,挂有清末名画家任伯年的一幅中堂,题“观剑图”。据说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 年)任伯年画了 3 幅画,寓意缅怀小刀会,此为其中之一。现厅内陈列有起义军的历史文献,及小刀会的出土军刀、义军所铸的日月钱和告示等复制品。

面对点春堂是一座小型歌舞戏台,名“凤舞驾吟”,俗称打唱台。庆典时在堂里设宴,台上清唱戏文、演奏丝竹,台的建筑飞檐翘角,搂金锴彩, 富丽堂皇。据说原台建在池水中,今改建后,台后座临水,仍不脱水域风味。和点春堂隔水相望的是“和照堂”,这是一座面山背水建筑的方厅,四面皆落地门窗,敞启后满室清凉,堂内桌椅是用树体捆绑、加工做成。桌上放有树根雕饰,一凤凰,一麒麟,满室陈设古朴,别有一番艺术异彩。

在假山上“学圃亭”前,耸立着一座双层亭楼,称为“快楼”,楼前堆砌着玲珑剔透的山石,望去如云似雾、参差高下,烘托得亭楼如出水云间。亭楼北面立有一块一人高的玲珑石峰,上刻“积玉“2 字,与假山透石形成深邃曲折的山洞,互相映照,更显这里有丘壑之胜。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感到这块天地如处重峦叠嶂中。令人不禁为叠山技巧之不凡而惊赞。登楼可望大假山上的小亭。快楼有花墙综绕、有“听鹏亭”、“静宜轩”,等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这些都为点春堂景区生辉。

“玉华堂”和“会景楼”又构成豫园内的一个疏朗景区,从亭阁山石密布的点春堂区出来,至此展望开阔的天地,心情为之舒展。玉华堂前屹立一高大玲珑玉石,称“玉玲珑”,最惹人注目。石峰周身多孔,姿态啊娜,具有“透、漏、瘦、绘”之美。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历来传说颇多。玉玲珑在“得月楼”(即会景楼)东庭院中间,已屹立 400 多年未曾移动。

奇石色青黝,高约 4 米、宽 2 米,重达万斤,杂云突兀、万孔灵通。这一佳峰异石为园林增色。

为玉玲珑而筑的厅堂,取名“玉华堂”,是因奇石顶上原有玉华两字。当年园主人潘允端将此作为书斋。他在堂中每天写日记一篇,后题名为《玉华堂日记》,世人传抄留存,是一部珍贵的上海乡土实录。玉华堂与玉玲珑之间,有池沼、山石、小桥、平台,修复后有“引玉”、“流翠”题额,颇切园景,旨趣。

在玉玲珑景区南面,早时为城隍庙庙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所建,居庙之东称东园。为内园景区。内园与豫园并不相及,1956 年修整时将两园连在一起,只能称为园中之园。内园占地仅 2 亩有余。因亭台楼阁、山石花木布置得宜,并不显拥挤。园内除“静观”大厅、假山和“串楼”

外,他沼、曲廊、小轩、旱船“不系舟”穿插其中,如水流清澈的“九龙池”, 天晴水浅,可见池内刻的四个小龙头侧影成趣。挂有“别有天”匾额的“可以观”、筑在翠绿丛中的“耸翠亭”,以及“迅清楼”、“还云楼”、“观涛楼”等连成一气,组成”走马楼景观”,在这一小天地中紧凑展现。

另外,改建后划出西园的“荷花池”,也属豫园外的一个景区。荷花池为明代建园时的遗存,古人多有诗词赞美。“湖心亭”在九曲桥正中,据修园记载,为乾隆年间所建。在原凫佚小亭原址修建双层亭楼,亭子坐落在石柱子上。光绪初年改为茶楼,初名“也是轩”,民国初年改为“宛在轩”。20 年代又添筑一长方形水榭,直至现今。经九曲桥到湖心亭茶园,成为豫园赏景的一个起点,不一定到茶园饮茗,由东头信步下桥,便可临豫园之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