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吊孝(沪语音“孝”字读“好”)与吃豆腐饭·

与吃喜酒须待办喜事人家请了才能去出席相反,上海人家如有了丧事, 除向亲戚报丧发讣之外,其他邻居朋友,只要得知噩耗,习俗上都应主动“介入”出力帮忙,以示关心和安慰。因此,上海有俗语云:“喜事要待请,丧事应要介(沪语“介”字音“前”,即主动介入之意)。

首先是上门慰问故世者眷属,上海习俗讲究以诸如“节哀顺变,至多保重”之类的话语加以劝慰,忌以回忆与逝者的交往故事,徒增丧家悲哀。上门吊慰,要换素色衣服,旧时男的要穿玄色丧衫。时行穿西装后,习俗要求穿黑色西装。妇女则除穿素色衣裳外,还切忌佩戴艳丽的首饰插戴。上海旧俗,如非亲戚,妇女是不能去丧主家的,这一习俗随着解放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已不复存在了。

上门慰问丧家,上海旧俗盛行送祭奠礼。奠礼有送钱和送物两种,其中送钱的为多,称为奠仪。上海旧俗中,奠仪的名堂又很多,如膊仪(供办丧事用)、说仪(助为逝者办寿衣、尸装用)、吊仪、奠仪、代筵(请丧家代设祭筵用),代幛(请丧家代置祭幛用)、䥃仪(供送逝者牌位入祠用)、绋敬(请丧家代雇执绋者用)、吉分(送除服用)等等。送物的习俗称为祭品,上海旧俗中,祭品又有祭文、祭筵、祭幛、花圈、挽诗、挽联、香烛、冥糨等等。如今,上海仍保存着邻居朋友家有丧事,主动介上门送奠礼,以示相互关怀的良好社会习尚。在丧事从简和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上,送钱的, 一般由一人或几人牵头,邻里朋友,单位同事大家凑一笔份子钱,以帮助丧家。送物的,多为花圈和祭幛,近年来又时行送大花篮。上海旧俗,年轻与年老以 40 岁为界,逝者如为 40 岁以下者,习俗要求送洁白素雅的花圈、花

篮和祭幛;而逝者如为 40 岁以上者,习俗以为属寿高正寝,乃白喜事,故花

圈、花篮、祭幛等忌用素色,而尚用红色。现今这条年龄分界线已上抬至 60

岁,但忌色与用色的习俗仍如以往。近几年,上海人送祭幛的习俗又有承续, 但用绸缎被面子代替,上面也不书写什么祭文与悼词。丧家有时收到被面子几十条,甚至百余条,造成无法消费之虞,故此俗当属应予革除之陋习。

上海历来多文化人,一些文人学者逝世,除送花圈、花篮外,同道中还有送祭文、挽诗、挽联的习俗。上海乃文化人集荤之地,故其中极有精采之作。如民初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谋杀后,各家所送挽联甚多,有一联云:“坏尔长城,问谁实为之,殆出诸野心勃勃者;何来刺客,亦大可疑也, 果能逃万目睽睽乎?!”这简直是一篇讨袁的铿锵檄文!

在上海丧家除为逝者开追悼会送别之外,还有设丧筵以招待来吊唁的宾客的习俗。应邀赴丧筵,上海俗言“去吃豆腐羹饭”。上海习俗,被邀赴丧筵,忌客套推托。如果逝者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习俗以为吃了这顿豆腐饭, 还能添福添寿云云。与此具有相同含义的是,旧时上海的苏北籍移民,有一种丧筵过后,宾客应把筵桌上的碗、盏、盆、碟都带走的习俗。其更甚者, 还有把逝者所遗生活器用都拿走的习俗,这一风习后来衍化为抢丧主的陋俗,解放后己被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