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与“洋泾滨”·

洋泾浜原是旧上海的一处地名。上海人将那种能通舟揖的小河称之为“浜”。洋泾浜是一条通黄浦江,与苏州河平行的小河,位置即在今天的延安东路处。

1843 年上海开埠后,来上海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者,欲在上海占地辟设租界,于是威逼·上海话与“洋泾滨”· - 图1预的清朝官员,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已富尔签订了卖国的《土地章程》,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的土地批租给英国商人,而洋泾浜以南的土地则给法国人霸占,分别设立了英租界和法

祖界。于是乎洋泾浜不仅成了英、法祖界的分界线,亦成为沪上租界、洋场的代名词。

租界建立后,外国的洋行、商号、货栈纷纷来租界里赁屋造房,成立各种行号、公司机构,同时,为外国人服务的酒吧、夜总会、咖啡馆、戏院、赌场、旅馆等等也纷纷开业。一批外地籍来沪的中国居民,也有搬入祖界居住的。这时,为了沟通中外居民在生意上的来往,洋泾浜一带出现了一批“露天通事”,即没有正式学过外语的土翻译,兼生意掮客和中介人。他们大多是在洋行当过伙计,或在洋船上当过茶房买办的,学得些许英文单词,然后按照汉语语法,将这些英语单词串成句子,即依此与祖界上的外国人交往, 做生意,并从中渔利。清代,畹香留梦室主写了本《淞南梦影录》,对此有所描写:

游手好闲之辈,略习西国语,结伴伺浦滩上,遇有兵船水手,及西商之初至沪地者,即导之游览,并代购食用等,欺其价值未请,大可从中渔利, 甚有数百文之物,竟报价至一二元者。西人性情抗直,不之疑也。若辈惟三十六人,偶多一人,必群相欧扭。沪人鄙而贱之,呼为露天通事。

这种“英语”只有在洋径洪两边的租界内能够听懂和通用,于是便被称作为“洋泾浜英语”,或叫作“洋泾浜话”,成为上海话中的特殊一支。当时,上海的小商小贩、人力车夫、码头苦力、甚至“成水妹”(一种专做外国水兵、海员生意的妓女)都学着说这种“洋泾浜话”,作为与外国人交际的语言工具。如,一个人力车夫会这样向一个外国人拉生意:

“油狗‘惠罗’康怕奶?” “You go‘Hui Lu’Company?” 即“你去‘惠罗’公司吗?” “矮泥特吐角”。

“I need two Jiao.”

即:“我要二角钱。”语法全然不通,但却能使外国人听懂,二人还能讨价还价一番。

为了学得这种“洋泾浜话”,上海人还将一些常用的英语单词,编成如下顺口溜,以便熟记:

来叫“克姆”(come),去叫“狗”(go) 一元洋钿叫“温达罗”(one dollr)

是叫“也司”(yes),不叫“糯”(no) 如此如此叫“沙咸鱼沙”(so and so) “翘梯翘梯”是喝茶(drink tea) “雪堂雪堂”是坐下(sit down〕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自家姐妹“雪司塌拉”(sister)

在 19 世纪末,上海还出版有《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的书籍,由此可见其被承认及推广普及的程度。1921 年出版的一本《上海旅游指南》是这样看待洋泾浜英语的,它说:“洋泾浜英语虽然读音不标准,语法也错误百出,但它确实是上海最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

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流行,遂由“洋泾浜英语”而演为“洋泾浜话”, 进而衍生出“洋泾浜”一词。所谓“洋泾浜”一是指那些词义被衍化,语法、语音不规范的语言;二是指那种带中国腔调,使用汉语组词规则的蹩脚英语;

三是指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外地上海话;最后,上海人对那些不伦不类的性格和行为、以及蹩脚模仿的事物,都以“洋泾浜”一词以蔽之。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来上海旅游者,在与上海人的交往中,被责之曰“洋泾浜”,那一定是在言行中有不符合上海人习俗而显得不伦不类之处,因此而被上海人善意地进行嘲讽了。

如今,随着上海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随着上海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海街头正流行起一种新的“洋泾浜”。例如,在街头你很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Hi 好久不见了,听说你换了个 company(公司)工作?” “是啊,是当 secretary(秘书)”

“那 salary(薪水)一定不少吧?” “二百块 us dollrs(美金)。”

“明天,我们老同学有个 birthday pariy(生日聚会),你来吗?” “OK, 我 一 定 来 。 ” “Bye—bye(再见)!”,“Bye—bye(再见)!”

这种“中夹英”的“洋泾浜”语言,尤其在上海的年轻人中间颇为流行。由于年轻人在学校都学过些许英语,掌握有一些英语单词,在相互谈话中或为了缩短句子,或为了一些词用中文不好意思说出口(如“钱”啦、“性” 啦等,便用 money、sex 来说)或有些事物本身便是从国外引进的(如 party、company 等),于是便用英语夹杂人谈话中去。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甚至是为了要装出自己学问高,有意在谈话中要夹几个英文词,实际上他也只认得这么十来个英语单词,这就实在是“洋泾浜”得很了。

其实上海自 1843 年开埠后,便得了东渐欧风之先,成为中西文化融合之都,上海人好学外语是有一定传统的,能讲外语的上海人历来也是有一定数量的,且其外语水平一向较高。年轻人学外语,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操练, 并不是件坏事情,上海街头流行的这种“汉夹英”的新洋泾浜语,可以认为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这说明“我们的眼界在开阔,我们的词汇也在不断增多”,若是再深挖一点,穿透这一小小的文化现象,也可说“这正是我们的城市在向国际靠拢接轨。”当然,那种为了装腔作势,只懂十来个英文单词,便拿来在大庭广众中炫耀“卖相”的“洋泾浜”,当不在此例,并应对之嗤之以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