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票友与票房·
票友,即业余戏曲演员,票房便是票友聚会练习的处所。
近代上海,票友、票房相当发达,以京剧为例,清朝末年就已出现票房。光绪三十、三十一年之间(公元 1904~1905),上海有一家名叫“盛世元音” 的票房,弘一法师李叔同便是其中的票友。辛亥革命后票房增多,不少票友还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下海,而且还红极一时。20~30 年代上海票房进入鼎盛时期,爱好京剧的人越来越多,票房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不过在艺术上,票友已不如清末民初那么刻苦钻研了。有些人只是为了出风头, 逢场作戏罢了,偶尔也有一些票友肯下苦功,并在艺术上超过前人的。40 年代上海票房活动依然活跃,由于孤岛时期外地一些京剧名角纷纷来沪定居, 形成了上海票房雄厚的师资力量。上海票友人才辈出,很多票友由于技艺高妙而决定由业余走向职业。
50 年代“票友”、“票房”的名词虽然消失,但业余京剧组织并未减少。各大工厂都设有京剧组;杨畹农创办了“梅剧进修会”专授梅派;陈大濩创办了“濩声社”专授余派;黄桂秋创办了“秋声集”专授黄派,这些组织实质上都是票房。与此同时,江上行在大中国电台开播“京剧晚会”,邀请上海著名票友参加,提高了广大票友学戏的兴趣。
“文革”中票房、票友皆在被“革”之列,于是票友、票房活动消失。“四人帮”倒台后,传统戏曲重见于舞台。1980 年上海京剧爱好者首先
成立了“上海业余京剧研究社”,继而黄浦区又成立“京昆之友社”。昆剧的票友活动也很活跃。1986 年 10 月上海昆剧团开始向社会举办“每周一曲” 的免费教唱活动,组织“周末晚会”演出优秀剧目折子戏。为了在大、中学生中寻找知音、培养票友,剧团经常到学校免费演出,举办讲座,在市第六中学试办昆剧短训班。此后,1988 年起武夷中学开设了“昆曲欣赏”选修课, 并在上海昆剧团支持下,经长宁区教育局批准于 1990 年 7 月成立了“长宁业余昆曲学校”。其他地方剧种的票友、票房活动也相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