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外来服饰文化完美结合·
海派服饰的文化特点是善于吸收、接纳西方的文明。随着西方文明影响的加剧,处于海派文化氛围中的上海人,以占有标志着西方文明的事物为荣。
在近代,上海首先接纳了洋绸、洋缎、洋布等新型面料,接纳了引发近代服饰重大变革的钮扣。对于当时被称为“番装”的洋式服装,起先一些妇女以好奇的态度偶一穿之,打扮成一副“番妹”模样,在照相馆镜头中留下自己的倩影,尔后便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新的时尚。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西装,在中国是上海的“红帮”裁缝首先学会了西方的缝制技术,开始制做西装。海派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套用,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善变善改,善于创新,经过重新搭配组合,使之成为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东西。中山装就是如此,在外来服饰的影响下, 根据本民族的审美习惯设计制做而成,新式旗袍也是如此,都是中西壁合的产物。新式旗袍是借鉴了西洋时装的特点,把平直宽大的满族旗袍加以改制而形成的结构严谨、线条流畅、不留任何不必要的带、袢、袋等附件装饰的新型服饰,能把女性体型的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
80 年代,运用传统面料、传统工艺,借鉴西方流行款式制做的海派服饰, 同样获得了成功。例如,在一次上海时装表演会上,用具有东方色彩的蓝印花布制做的“满地一龙”燕尾服、“双狮绣球”西服、“山花灿烂”大襟罩衫、“粉蝶扑花”晨衣等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