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园·

“方塔”,本名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 年),方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公元 1068~1094 年),距今约 900

年。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遭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塔身修长,共 9 层,

高 42.5 米,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 年)作大修,原 7、8、9 层圮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 8 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 13 米的木柱,穿过培顶露出 8 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间(公元 1821~1850 年)塔又损坏, 由一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修塔。

近百年来,到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 从 1974~1977 年松江文物部门力求保存宋代原构件,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 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亦为宋代原物。再现了宋代方塔古朴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复了青春。

现今方塔屹立在松江县城东的方塔园中,这里当初是兴圣教寺寺址,1978

年在此开拓和兴建了占地 160 余亩的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这是一座长方形广场,铺饰着整齐的花岗岩。园林设有北、西、东 3 个园门。北部所见,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满眼尽是排列的石头。从北门进内远远可见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广场上,来到塔边,心胸顿觉开阔。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麟、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松江方塔园· - 图1”,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照壁”,古时是作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这座照壁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庙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建在塔南兴圣教寺院废基上的城隍庙的遗物。抗战期间庙宇遭毁,仅存照壁。今为方塔园中一处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遗物。

方塔园北面有一座宏伟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堍的天后宫大殿, 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处身在促狭环境,被一校舍包围,为保存古迹,迁建在方塔园中以恢复古建风貌。天后即天妃,相传是北宋时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林愿当时为都巡检。据传天后照井梳妆,一神道出来交她一个“铜符”神物,因此而神化。她闭眼见到父亲和哥哥出海遇难,哥哥海上遭劫,父亲生还。后果应验。天后死后至宣和五年(公元 1123 年)被敕封为神,后又晋封为“圣妃”。从此历代相沿下来,成为护航之神,后由河南路桥北迁至宋代顺济祠,作为古建筑安置在方塔园中。

另外散置在松江县中山西路的明代建筑“兰瑞堂”,为清初江西巡抚朱春的住宅,面阔 5 间,进深 7 架,柱子与梁枋大部分用楠木制成,颇有特点, 俗称“楠木厅”。该厅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素雅脱俗,梁枋全系素面,斗拱均用于梁枋之间,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较为少见。今亦拆建于方塔园内,用作“明朱舜水纪念堂”。兰瑞堂门前的大小美女峰石,原是明代画家孙克弘别墅中物;长廊向北有一座小花厅,厅外白粉墙内的 5 座石峰,人称“五老峰”,是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废址遗物,今均被取来点缀方塔文物公园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