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曲艺·
上海的曲艺主要有滑稽和评弹两种。其中唱滑稽,又称“独脚戏”是上海本地的“土特产”,其诞生于本世纪 20 年代末期。上海开埠后,成五方杂处之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活背景下,上海地区原已流行的钹子书、宣卷、喝太保等曲艺形式,与上海这畸形社会急骤的生活节奏、商业化的欣赏水平不相一致,观众相对较少。而这时以嬉笑、诙谐、嘲弄、讽刺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唱滑稽”,演唱内容大都取材于身旁手边的社会新闻,表演过程中又善于运用群众的口语方言,故同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 9 腔 18 调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街头说唱形式一起,满足了社会上下各阶层观众的娱乐需要。时当上海游艺场大兴,各家互争营业,凡属有吸引观众能力的娱乐均加罗列,于是唱滑稽便从街头巷尾被请入了游艺场。此外上海地方习俗,凡有喜庆必办堂会,而唱滑稽又以逗笑为原则,故又被列入必请的一档节目。他们的演唱既不化妆,也不打扮,偶尔在衣服外面罩一件前清时官员所着的套子,就算“行头”。说和唱也没有一定的规格,总之以诙谐滑稽, 引听众发笑为目的。为此,唱滑稽的演员或学说各地方言、或学唱各种戏曲
(不以是否酷似为准,反以荒腔走调为佳),或东拉西扯评述些史实和时事, 或发些警世之言。故上海的唱滑稽者多为口齿伶俐、头脑敏捷,方能胜任。以至上海人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口齿伶俐、善于说笑的人,便俗称之为“像唱滑稽的”。进入 30 年代后,广播在上海兴起,各店、厂、行号竟相利用民营电台作广告宣传,为吸引听众收听广告广播,上海的几十家电台,纷纷播送独脚戏节目。独脚戏则也凭籍这一现代科技的成就,乘着电波,进入千家万户。从 30 年代直至 50 年代、60 年代,随着收音机普及程度的提高,每天吃晚饭时,上海的大街小巷中都可以听到独脚戏演播的节目。这也成为上海都市新民俗风情的一种。30 年代后期,为讽刺发国难财的不法奸商,一些独脚戏演员联合起来演出了一出有人物、有情节的独脚戏剧,这便开了由独脚戏发展为滑稽戏剧的先声,1942 年 4 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随后,上海滑稽戏剧团便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滑稽戏成为上海最上座的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滑稽戏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也受到了重视,又有了新的发展,创作并演出了许多健康高尚的新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及党和国家领导的欢迎和表扬。目前,上海尚有“上海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等三个演出团体。滑稽戏仍是上海人最赏心悦目的文艺娱乐欣赏之一。
说书本是我国民间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以前说书大多数是在城镇的茶馆里。上海旧式茶馆早晨卖茶,是各行业业主聚会谈行情、议公价的集会场所,到了下午,就聘请了说书先生来,藉以兴隆它的生意,上海开埠后到上海来说书的有南北两派。一派为江北派,用扬州乡音献艺,上海俗称“扬州评话”。一派为江南派,用苏州口音来弹唱,上海俗称“苏州评弹”。由于苏州口音更接近于上海方言,故随着听众的此消彼长,扬州评话遂渐淡出,苏州评弹成为唯一立足于上海的说书艺术形式。苏州说书又有弹词与评话之分,且还有单档与双档之别。弹词就是除了说词之外,还有弹唱,上海人俗称为“说小书”。若是单档弹词便只一位说书先生,自弹三弦伴唱,若是双档弹词,就多一位“下手”以琵琶伴奏。评话就是一位说书先生,没有三弦、琵琶乐器伴奏,也不演唱,只是有一块小木块,演员称之为“静堂”。说至关键处在桌上拍击,以振奋听众。上海人俗称力“说大书”。上海开埠后,城里有柴行厅等好几家书场,多是说会书,就是一场有四、五档书,先后由各位说书先生轮流依次演出。能在上海书场里演出的,又都是在苏州光裕社(说书艺人的行会组织)中淘融出来的。来上海说书的先生, 也都是要在上海城里柴行厅说过书,为老听众认可,方能立住脚的。以后, 又有女性说书先生出现,并且不断地有根据社会新闻新编书目来供听众欣赏,租界里也不断新建有“沧州”、“大陆”、“东方”等一流书场出现。听说书也曾为上海人较热衷的文娱欣赏之一。解放后,人民政府于 1951 年成立“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1958 年改名“上海人民评弹团”,1979 年又更名为“上海评弹团”,它荟萃了一批优秀的评弹演员,编创了一批新剧目, 成为中国南方曲艺表演艺术的重要基地,在海内外颇有声誉。如今在位于南京路瑞金路热闹商市处的上海评弹团,设有环境优雅、舒适的“乡音书苑。” 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弹词名家的优秀表演。此外,顺昌路的“雅泸”、天潼路上的“玉茗楼”等,也是上海人听苏州评弹的地方。另外,早在解放前,上海就曾利用广播电台办起了“空中书场”,现今仍在广播中保持有“广播书场”的节目。每至傍晚,上海人在吃晚饭的时候;往往能听到从广播中
飘出的弦索之声和吴依软语的苏州乡音,这也成了上海街头民俗风情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