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的素菜·
素菜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古籍中多有记载,从“野老献芹”便可知道蔬食菜羹出现之早,早在先秦时代,祭祀祖先与鬼神前,要行斋戒吃素,以表示虔诚崇敬,故素菜又称斋菜。魏晋以来佛教盛行后,素菜得到很大发展, 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大菜系。单从清人的《素食说略》中,就记载了 170 余种素菜的烹制方法,成为素食的一个宝库。
上海出现素菜馆始于清末,是适应了佛门弟子及居士的需要,念经聚会进餐,不必投奔龙华、静安等古寺,随处都可找到素食馆。当时围绕豫园附近,有“六露轩”、“乐意楼”、“春风松月楼”,该是最早的了,到后来只剩春风松月楼一家。该店当年经营极为地道,店堂前高挂“常年净素,荤不入内”黑底金字匾额,另一面是巨大壁画,画着笑口常开的大腹弥勒佛, 边上写有“天天吃素,人人欢喜”和“吃宜素,着宜布,吃素着布减少痛苦”,
均属佛门箴言,确实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不少食客。
松月楼最初专门供应素面、素菜包、素点、素菜,后来也特备了上等素筵和花色素菜,诸如麻菇鱼翅、走油蹄子、醋溜黄鱼、五香全鸭、辣子鸡丁、前油鱼片等,用的全是荤菜名,不仅形象逼真,味道也很相似,以至当年三友实业社的一个经理,嗜食成癖,一日 3 餐都到松月楼用膳,长达 10 年之久, 也足见松月楼素菜的魔力了。
紧接着纷纷出现了一些大的素菜馆,其中在 1922 年阴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生日这天开设的功德林蔬食处,堪称佼佼者。店名取吃素可以“积功德成林,普及大地”之意。当年每逢四月初八这天,功德林专门买来鱼、麻雀、乌龟放生,营业遂之更趋发达。1932 年从九江路原址搬迁至黄河路现址。当年在饭店三楼还设有佛堂,专供居上们到此念佛,念毕就吃一顿素斋。这里还举办过团体做寿,把做寿人的名字写在红纸上,以示祝贺。做好寿,大家一同吃顿素食,形成一种风气。功德林的素食,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七君子”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等人常来此雅集,品尝素食,暗中从事革命活动。
功德林蔬食处为适应上海佛门弟子和素食食客的口味,特地从江、浙延聘来名厨,取扬邦的精工细作,将清葱无味的蔬果蕈笋和石筋豆制品做成鸡鸭鱼虾,像荤菜形状而又口味清香,以此引发食客的食欲。因听说佛祖释迦牟尼从小饮牛乳长大,又请来西餐师帮助设计出奶油蛋糕、色拉、浓汤等西式素菜,使功德林日常的 100 多品食谱又添了一品,于是引来了外国侨民来品尝。
由于吸收了各地帮别的精华,功德林形成自己独特的素菜特色风味,擅长用烧荤菜的方法制作素菜,色、香、味、形俱全。比如炒鳝糊,用上等冬菇,剪成鳝鱼条状,拌菱粉油炸,再浇以热油,清香味美,滑润爽口。炒虾仁用土豆制作,用面粉拌匀入油锅炸,再配以冬菇、红萝卜丁、青豆、煸炒后浇麻油,看去真如虾仁,色鲜味美。用豆腐皮制成的素火腿、素鸡等莱肴, 都具有肥糯甘香的特点。尤其是名菜八宝鸭,将去皮蒸熟的通心莲、笋肉、水发香菇、松子肉、核桃肉、蘑菇、青豆、胡萝卜等均切成绿豆般大小,用麻油加姜汁、料酒、味精、糖等在锅中炒匀,拌入案饭,成为八宝馅心。再用豆腐衣卷包馅心成为鸭腿状,鸭身、鸭头、鸭颈等用豆腐衣捏成。成形后放入油锅炸至外脆内软,再用香菇汤、酱油、糖等佐料勾薄芡,淋麻油后即成。每道素菜都是一番精心设计,素菜荤烧可谓达到了乱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