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绘画·
清中叶,上海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待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商埠,海禁大开,一时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迅速发展,十里洋场沦为冒险家的乐园。在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的新兴商业都市中,许多以画谋生的画家纷纷崖集来此。他们一改“文人画”绘画只为寓情寄志的传统,为适应这大都市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锐意求进,大胆革新,加上东来的西洋绘画的渐次移入,给上海画坛带来一股新风。上海画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了融中西土洋于一炉的具有清新活泼画风的“海上画派”,上海人俗称之为“海派”。其时大家如林,如赵之谦、虚谷、任醒、任熊、吴昌硕、蒲华等。他们既注重学习陈淳、徐渭以来的水墨写意花卉传统,又重视在此基础上融入书法、篆刻,笔触加以创新,发扬个人风格,同时,在这十里洋场中,还十分重视人品与学识修养, 使他们的创作富于民族性和时代精神。他们积极借鉴、吸收、融化西洋绘画技法,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最后这些画家彼此友好、互助、尊重,以频繁的社团活动,促进了“海派”画艺的交流、研究和发展,当时在上海老城厢一带就有“平远山房书画集会”、“吾园书画集会”、“小蓬莱书画集会”、“飞丹阁”、“海上题襟馆”等等不下几十个书画艺术社团。
现代上海画坛延续了“海上画派”的风习,自李叔同组织“文美会”, 俞寄凡、汪亚尘等组织“东方画会”始,书画社团繁多,画坛活跃。这批画家不再在国内接受东来的西洋绘画,而是出国去主动学习,学成归国后即成为现代上海画坛上引进西画、革新传统绘画的中坚力量。同时他们通过书画社组织各类美术展览、开办美术刊物、宣传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创办美术院校、发展美术教育。这一大批近、现代才华出众的海派书画艺术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创造了:“海派”绘画,营造了独恃的上海书画文化氛围,使上海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一时的中心,似乎现代美术无论有什么样的新潮,都须先在上海回荡一番,几经锻炼,几番洗涤,然后才有不断生发开来,推向内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