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教育训练是全面建设部队的需要

教育训练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除了从战略环境的需要和教育训练的规律考虑之外,还看到了它在整个军队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长远意义。

通过教育训练提高官兵的素质,是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尽快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措施。部队的战斗力组成有着各种因素,但最基本的是人与武器装备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教育训练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技术技能等主观能动作用的,在促进人与武器的结合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正象中外的一些军事行家所说的那样,军队现代化不仅仅是购买或者研制技术更加先进的新式装备,不论部队的装备如何精良、组织如何严密,战术如何高明,如果士兵不能将这些因素在作战中加以融合体现得比敌人更好,所有这些装备、战术与编制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行新的训练乃是促使战术、编制、装备与士兵四者结为一体去取得胜利的有效手段。美国的少菲兹上校在评论马岛战争的《严格训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文中指出:“训练和勇敢比现代化装备更重要。”他断言:“以阿方现有的装备,只要有良好的训练,肯定会使英军陷入困境。”1986 年 4 月,在美国袭击利比亚的战争中,利比亚的武器装备,就总体上说,固然不能同美军相比,但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还算较为先进,且依本土作战,军民抗战热忱也较高,理应取得较好的战果;然而外电评论说:使卡扎菲感到头痛的,还有他的军队文化水平低,训练素质差,不少武器装备严重锈蚀,部队没有夜间作战能力,飞机只能在白天气象条件好时飞行。所以,当统帅部下达航空兵迎战命令时,竟无一架飞机升空,雷达操作手不能测定美机的位置,不能识别美机发射的假雷达信号,难怪茫茫夜空,任凭美国飞机逞凶。目前,我军

的武器装备虽然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种情况在今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中,不会有根本性变化。邓小平同志充分估计到了这一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加速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其力量投向很大程度上要放在教育训练、提高军队素质上。这与改善武器装备相比,花钱少,收效大,便于充分发挥我军传统的人的因素的作用,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之敌。

通过教育训练提高官兵的基本素质,是搞好军队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军队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对军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好兵,这也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这里的关键是要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努力提高带兵者自身的素质。他在一次中央军委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现在有不少干部,不会管理部队。连队干部不会管连队。好多事故都是因为不会管理,不会做工作,不会做人的工作,不会做思想工作,使矛盾激化而发生的。这个问题我们多次讲过。团的干部,师的干部怎么样?不少人也不大会管理部队。要把部队管理好, 就要提高管理能力。”(《邓选》第 78 页)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提高管理能力,必须加强教育训练。他说,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干部,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要好好办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邓选》第 21 页)

事实上,军队建设中许多工作都与教育训练有密切关系。我们的目标, 是要把我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其中的大多数要求都必须通过教育训练,从提高人的素质人手才能真正做到。可以说,教育训练在军队建设中具有牵动全局的重要作用, 是和平时期一项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确立其应有的战略地位,完全是从长计议考虑军队全面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