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同志赋予军队“三化”建设以崭新的时代特点,具体表现在他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规定的具体内容,并为总目标的实现确定的战略重点和构想的各个阶段的分目标上。

  1. “三化”的基本内容。在革命化方面,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和要求这支军队必须能够永远坚持毛泽东建军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队;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贯彻官兵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发扬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培养部队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严格的纪律,具有爱同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把优良传统与现代化实际结合起来的革命军队,使之永远成为“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集中到一点,就是政治上合格,思想上过硬,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些内容极其丰富,既继承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我们都十分清楚,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军队的学说,创建了一支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人民军队。他解决了军队和党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基本原则,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他解决了军队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与剥削阶级军队的本质区别;他解决了军官与士兵的关系,提出了官兵一致的原则,建立起一种完全新型的军队内部关系;他正确地处理了军事与政治关系,明确了我军建设的方向等等。这些,都是我军 60 多年来在革命化道路上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我军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优势,是我军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挥和保持这一优势却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的新型军队。解放战争时期,通过新式整军运动这种形式,来激发军人的阶级觉悟,提高革命斗志,从而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提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同时,努力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学英模活动等方法来加强军队革命化建设。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企图将军队作为其反党的工具, 大肆破坏军队建设,因此我军在革命化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革命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把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继承下来。他始终强调把政治建军放在首位。他曾

多次指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这是我军革命化之根本;他反复强调牢牢地把军队置于党的领导之卜,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和调动,使之永远作为党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而存在和发展;他始终坚持任何时候政治工作都是我军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求永远不能放松,并要求全军指战员把毛泽东同志在过去战争年代里创造的一系列政治建军原则发扬光大。这些要求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革命化内容与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革命化的坚持和发展。

毛汗东同志的一系列建军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战争环境的变化,军队人员的不断交替,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作战样式的不断改变,军队的使命和任务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军队建设上无疑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78 年 6 月邓小平问志在全军政工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我们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环境,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邓选》第 114 页)“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我门就不能够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就不能够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提高部队战斗力。”(《邓选》第 116 页)事实正是如此,我们面对执政的考验,面对工作重心的转移,面对商品经济、改革开放约新形势,如何解决在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的情况下军人为准当兵,为谁打仗、为谁奉献的问题,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永远保持无产阶级军队性质不变的问题,如何稳定军队的问题等,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当代军人的这些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从根本上瞬决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否则必然影响军队革命化建设。因此,邓小平同志在革命化建设内容上突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和平演变。把坚持对军人进行党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教育放在首位,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保证无产阶级军队性质永不变色。在革命化建设的方刽原则上,为了使革命化建设卓有成效,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过去的历史教训,彻底摒弃了过去搞政治运动、搞群众斗群众的做法,避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历史悲剧重演, 以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革命化建设的健康进行。因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邓选》第 346 页),提倡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面疏导和自我教育, 从而解决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遇到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可以说从内容到方法上都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军思想。如果说,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那末,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邓小平同志解决了在我军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在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中,如何保证我军性质不变,加强革命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这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化方面,邓小平同志同样作过许多阐述和说明。他提出的现代化, 不是就某个方面而言的,不是狭义的,是从军队全面建设上所作的要求。概括起来,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武器装备,这是物质基础。要求追踪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努力缩小我军同发达

国家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发展和装备先进的尖端武器,做到别人有的我们也有。二是人,就是能使用现代化武器、能指挥现代战争的人。这里包括干部的培养训练,部队的教育训练,要求军人的知识构成、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善于全面地研究和运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战略战术。

三是人和武器的结合,这就是科学的体制、编制和现代化、正规化所必备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总之一句话,邓小平同志关于现代化的构想, 就是建设一支用优良武器装备武装起来,掌握先进军事科学理论和军事技术,具有现代条件下自卫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

显然,邓小平同志是把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作为军队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加以强调的。但是,如果我们更深一层进行探讨,便会发现邓小平同志是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未来的竞争是国力和军力的竞争,更是人的质量竞争。人的因素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增值。同时,这种决定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它更多地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使现代战争成为现代技术的较量,现代武器装备的较量, 而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更新,又进一步推动和导致战争理论、战争方式和作战方法的革命性变革。于是在和平与战争的交替中出现了在各个领域进行无声的全面竞争和较量的“隐形战场”和进行血与火拼杀的“显形战场”。从而使人的因素在大部分的时间以间接的对抗形式发挥巨大作用。在军事领域的斗争中更为突出地反映出人是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这也正是邓小平同志要重视人才建设的本因所在。徐向前元帅说得好:“军队主要是两大建设, 一是物质建设,一是人的培养。说来说去,变来变去,就是这两条。原始弓箭也好,现代自动化武器也好,都要人去掌握。人还是第一位的,武器是第二位的,人没有武器不行,武器离开人更不行。”(1980 年 11 月 24 日《在听取总参领导同志汇报时的指示》)因此,人是整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现代化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其现代化程度越高,军队整体现代化发展就越快,就能在未来的两个战场上都取得胜利。

在正规化方面,邓小平同志从 1975 年复出时,就开始进行这项规划。无论是七十年代后期的军队整顿也好,还是八十年代初期的百万大裁军也好, 都是努力为实现正规化而进行的实际步骤。他要求不但要彻底清除游击性, 而且要解决机构臃肿的问题,“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邓选》第 20 页),他反复强调治军要严,要加强军队的纪律性,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训练,增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他提出充实纪律建设的内容,制定行政管理法规,改革体制、编制和组织指挥,强调通过正规化训练提高部队的“五种能力”,把军队搞精干, 以精兵合成、平战结合和提高效能为原则,加速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

正规化建设的内容渗透于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融汇在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之中,涉及到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军政训练、管理教育、保障供给、院校建设、组织指挥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秩序等许多方面。然而, 根据我军正规化建设的现状,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分主次,全面开花,必须

突出重点。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把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法规建设摆在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首位,通过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法,通过制定各项条令条例以建立健全军队法规的方法,通过正规训练、严格管理的方法来逐步推进正规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强大”也是总目标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为我军设计的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基本内容无疑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然而,邓小平同志在精辟概括这一总目标的内容时从来都是把“强大”作为前提的。因此, “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才是“三化”总目标内容的完整构成。我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不应忽视这一点。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反复要求我们要建立强大的国防,不但要有强大的陆军,还要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如今,邓小平同志再次反复强调“强大”,这决非是对毛泽东这一思想简单地重复和单纯的坚持,而是独具深意的。

新中国诞生时,我们的国防建设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十分大。我们的陆军是强大的,技术兵种正在建设中。毛泽东提出建立强大的国防, 应当主要是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出发加以强调的。他在讲到军兵种建设时,强调“强大”是从军队一体化发展方面来要求的。因此,毛泽东同志的“强大”思想既有与国外的比较,也有与我国历史的比较,而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比、过去与现实比,更多地带有纵向比较的特点。

如今,我军建设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同时,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革命的新时代,世界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强大”, 基本含义是把军队建设成强大得与我国的国力相适应,强大得能与西方大国相抗衡,从而确保国家安全,领土完整,进而维护世界和平。因此,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具有横向比较的特点。

  1. 总目标的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邓小平同志对“三化”建设总目标的再设计与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总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共生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向性、动态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对我军建设道路的选择,建设战略重点的确定,以及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具体分目标的制定等。他在 1980 年 1

月 16 日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对“四化”建设进行规划时曾说过:“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个现代化不在八十年代做出决定性的成绩,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所以,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来,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二十年,时间看起来长,一晃就过去了。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邓选》第 205 页)从 1979 年

12 月开始,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本世纪达到小康社会,然后渐次实现四化目标的构想以来,多次对之进行阐述,并概括为分两步走,第一步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增订本)》第 68 页)从这一总体规划出发,他曾多次要求军队建设搞出规划,使之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也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提高军事科学技术水平为发展重点,推动人和物

的现代化,是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的经验总结。鉴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关键地位。邓小平同志对此有许多极为深刻的见解。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选》第 45 页)“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邓选》第 83 页)“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

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邓选》第 38

页)聂荣臻元帅在 1982 年《红旗》第 24 期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开创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的文章中谈到:“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把组织科技队伍攻关,当做落实二十年发展规划的第一位问题提了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邓小十同志给我们指出的军队建设总目标的发展重点应当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官兵现代化素质为重点。这既是我军建设的弱点所在,也是影响和制约我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竞相发展现代军事科学已成为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形式和手段。军事科学通常包括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三大部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战争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使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状态,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制约、促进,使之发展的社会性日益明显和广泛,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已成为政治、军事斗争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例如美苏,在八十年代初,为了达到其争夺世界霸权的政治目的,它们大力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不断研制新的武器装备,竟相以新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特别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为发展重点,同时积极地展开军事理论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军事理论。他们提出的新的军事理论和不断研制的新式兵器,虽然没有在大规模的实战中进行较量,但却在和平斗争与对峙、以及过去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例如通过核威慑战略,各自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使谁都不敢贸然发动核战争。海湾战争中,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新的军事理论指导战争,投入不少新式武器, 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可见,在和平建设时期,军事科学在国家军事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以军事科学技术为先导是尽快实现“三化”目标的最佳选择。由于我们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一方面既不能降低标准, 另一方面又要寻求一个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因此,不能走高消耗的粗放道路,而必须走投资少、收效大,提高战斗力快的高效益道路。只能选择以军事理论为先导,加强对国防战略的探讨,对未来战争的预测, 对战略战术的研究,努力解决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面临的许多现实而又直接的新问题,尽早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军事科学体系。在装备建设上,多研制, 多储备,少生产,有重点装备。这样,就有可能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 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既适应国力的要求,又能保持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高起点,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整体战斗力,逐步达到“在国际上受尊重的水平”。这是一种既实际又可靠,而且是非常经济的选择。

与国民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渐次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国防与军队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发展的概念。它是把我们的历史和现状,同世界先进军事成就相比较、相结合的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实现军队现代让调来解决我国国防主要矛盾就如同改变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面貌一样,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军队现代化建设不能超越可能,必须与国家建设目标相适应。步子不能迈得大快、太急,欲速则不达。在可能争取到的和平时期内,有计划地抓好各项战备建设,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程度,同样也应接近世界第一流的水平,与我国的世界强国地位相适应。同时我们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办法。八十年代,主要是通过治理整顿,拨乱反正,理顺军队建设的各方面关系,有所发展,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今后十年,在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时,军队现代化建设必然随之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我军建设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尖端技术方面,将会有重大突破,初步实现现代化。这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使国防力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远期目标,在下世纪中叶,进入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行列。

从邓小平同志为我军新时期建设所设计的内容看,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既强调军队“三化”建设的必要性,又注意国家经济力的可能性,把军队“三化”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协调发展;既注意近期目标更注重远期目标,把提高军事实力和积蓄军事潜力结合起来,把军事实力的提高寓于雄厚的国防潜力之中,在提高军事实力时注意加强军事潜力,重点放在应付局部战争的准备上,同时从长计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应付全面战争的准备;既注重硬件建设,更注重软件建设,在加强装备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强军事理论、军事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建设,使“三化”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协调发展,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一步步达到“三化”建设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