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面临“少米之炊”、军费不足的前提下,在我军后勤建设依然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实现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的问题。首先从七十年代未开始,对后勤进行了全面的整顿, 端正了后勤建设的指导思想;接着进行了体制编制的调整,对后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开创了后勤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过去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原则。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我军建军原则之一,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搞好后勤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战争年代,我们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靠小米加步枪坚持了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接着又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消灭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国以后我们同样依靠这一基本原则,建立起了我们军队的后勤体系。它是我军建设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即使在我们社会主义发达了、国家富裕了的时候,也不能丢掉这个传家宝,何况目前我们还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呢!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过我们,为了战争,要节约每一个铜板。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穷,⋯⋯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邓选》第 221、224 页)“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振奋起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杨尚昆同志提出了开源、节流。1990 年 7 月江泽民同志为青藏兵站题词:“弘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革命精神。”经过近年来的进一步发展、充实,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已经显现出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从内容上看,一方面要节流, 对军费的开支要精打细算,少花钱,办好事,办大事,过紧日子。另一方面要开源,搞好生产经营,以补军费之不足。

节流,就是通过节约开支,使有限的军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把钱用在刀刃上。

开源,前几年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一讲开源,就以为可以用各种手段去赚钱,以致出现了一些非法经营、违法乱纪现象,腐蚀了部队。

还有些人把生产经营摆到了部队建设的不适当位置,从而影响甚至排挤了部队的教育训练任务的完成,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也有些人片面夸大生产经营的作用,以为通过生产经营,军队可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己养活自己。从而造成了错误的导向,对部队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我们认为,生产经营充其量能对部队生活和经费不足作某些补充。我们仍坚持军队从总体上来说应该吃“皇粮”,不能走自己养自己的道路。当然, 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搞一点生产是完全必要的。这就是说,以吃“皇粮” 为主,以生产经营为补,大头同家给,小头自己搞,两方面结合起来。

认精神实质上看,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和感召作用,从而激励人们去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无私奉献,扎扎实实做好后勤工作。在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中,无疑是一种精神动力。它是无产阶级人民军队的本色在新时期的体现,是我党优良作风、我军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1. 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始终注重和强调经济效益。在军队建设上,他同样注重军事效益,他是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论者。他曾指出:“追求表面文章, 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军队有“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邓选》第 97、365 页)“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 8、40 页),“杜绝各种浪费”,“不允许有丝毫的大手大脚。”“搞好管理,增强活力。”(《邓选》第 225、365 页) 他不仅强调了讲求效益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

讲求军事经济效益是现代各国军队后勤建设中普遍关注的原则。鉴于我国、我军发展的现状,讲求军事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军事后勤的最佳效益,则应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少的消费、最佳的捷径、最快的速度,建设现代化后勤,获得后勤建设与发展的最大效用。

军队后勤,横跨军事和经济两大领域,具有双重属性,受到军事和经济的双重规律制约,因此,后勤建设一一方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从经济可能着眼,讲经济效益;一方面必须遵循军事发展规律,从军事需要出发, 讲军事效益,把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因军事需要而不讲经济代价,超越经济许可,违反经济规律,也不能片面地追求少花钱而降低战斗力水平,综合考虑才是正确选择。邓小平同志这一基本原则是完全符合经济和军事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我军后勤建设的客观现实的。

提高效益渠道是很多的。对此,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少花钱多办事,把军费花在刀刃上。这就是说,要加强对军费的分配利用的宏观控制,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国防费用集中投放到有限的战略目标上,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最大的威胁是高技术中高强度的有限战争。现实威胁是边境和海上冲突,因此国防经费应保证提高应付国家周边可能发生的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事件上,保证特殊兵种的建设上,保证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上,保证重点和急需装备的改善上,这样做,财力集中,用钱不多,又可达到确保国家安全的目的。

目前,随着现代战争在海上、空中的争夺的不断激化,注重发展海、空军的力量已迫在眉睫。这样,海上、空中的后勤保障供给突出成为当前后勤建设的重要问题,其中海军后勤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海洋战略地

位的日益提高,海洋争夺日益加剧,把海上后勤现代化建设突出摆到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前沿。目前美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世界各个海洋上都有他们的军舰在游弋。广大中小国家为了保卫海洋国土的主权和权益,也正在积极地发展海军力量。因此,发展海军、发展海上后勤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982 年爆发的英阿马岛海战和 1991 年的海湾战争,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上述认识,它是对海军战略和作战手段的一次大检验,是对海上后勤的一次大检验。这种补给线漫长的远离本上作战,倘若没有强大的海上交通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等多国部队利用海军优势,控制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形成了以空中和海上的双向补给线,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进行。战后各国军事家都把视线转向战争中的海上保障问题。美国国防部认为,对战斗的结局来说,影响之大莫过于将战斗部队运往作战地区并保障其战斗力。日本军界指出,现代海军强弱已不再是军舰的吨位多少和舰炮火力的大小,而是舰队的综合战斗力。这样海上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重视。

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面积达 470 多万平方公里,沿海大小岛屿有 6m0 多个,海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海洋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向我们提出了必须迅速发展海军,发展海上后勤的任务。

针对现代战争高技术的特点,应增加在科学技术等软件发展上的投资, 使我军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和经常强调的,是花钱少、效益快的一个捷径,邓小平同志反复要求加强后勤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组织科研攻关,用科研促进后勤现代化。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提高后勤效益的许多具体要求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而又经常强调的问题,这就是加强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他说:“过去我们家当比较小,现在家当大了,怎么把整个后勤工作管好,也是个新问题,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一系列制度和解决办法,同破坏财务制度、铺张浪费的现象作斗争。”“一定要廉洁奉公,当好红管家,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 同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要同假公济私、开后门的现象作斗争。”(《邓选》第 116、120 页》

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后勤工作效益,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搞好后勤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管理,除了加强后勤的决策、计划, 实行科学管理的本来含义外,更多地是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上,强调加强后勤的财务、物资、装备的管理。后勤主要是管钱、管物的,当然也管人,但更多的是管钱管物。因此,从这点出发,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从制度、从纪律、从法规人手建立健全严格的财经制度、纪律,建立健全后勤管理法规。通过制度、纪律。法规的结合来加强后勤管理,保证后勤效能的充分释放。

  1. 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发挥整体作用,他说,“要打破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力量。”“要协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 4、14 页),要搞开放,不要封闭。对军队亦然,他主张充分发挥军工生产的能力,以民养军,集体攻关。其实质就是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思想。徐向前元帅对此曾作过阐述。他说:“在建立全国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的同时, 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各个地区的国防工业,做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并要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战时实现全民皆兵准备物质条件。”(《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红旗》1979 年第 10 期)从而指明了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平战结合、军民兼容,是和平时期后勤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高度统一的一种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的科学技术都具有军民两用的结合性。这就使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广泛,涉及到国家的各个方面,这就必须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的关系,围绕国家建设的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全盘,组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使国家内在的国防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和平时期,国防建设既要考虑战时,以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又要兼顾在平时能发挥社会效益,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防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后勤建设和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寓后勤建设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尽可能地面向社会建设后勤,把后勤保障能力蕴于国家和民众之中,把军用与民用、战场建设与经济建设、边防建设与边疆建设结合起来,平时是社会生产力,战时能迅速地变成现实的后勤保障能力。

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其一是生产能力的兼容,做到民品生产部门战时能生产军品,军工部门在和平时期除了生产军品外,应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扩大民品的生产,做到以民养军;其二是军民产品的兼容,产品设计制造时, 就必须考虑到两用的需要,做到通用化、标准化和技术工艺上的同一性;其三是科学技术的兼容,从科学技术看,几乎任何科技成果都具有兼容性。现代科学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中,只有应用的目的不同,而无隔绝的应用范围。因此,军事科技不仅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还要让它向民用转移,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四是人才兼容,就是既要考虑军队后勤建设需要, 也要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根据对国际形势作出的新判断,依据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化建设总目标的总体设计,对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包括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他提出了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思想,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有利环境,集中全力搞好经济建设,为国防力量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为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奠定基础;提出了精简军队人员、改善部队装备的思想,要求我们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 及时裁减军队,把军费降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保持足够的人力、物力以满足当前军事任务的需要和准备应付外来势力的突然袭击;提出了后勤是一门学问的思想,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管好后勤,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走中国式的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一系列方针、原则,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加速实现后勤现代化等等。

在邓小平同志上述思想指导下,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通过整编,全军后勤机构和人员有了较大精减和调整,“总后勤部机关精简人员 47%,各军区、军兵种后勤机关精简 39%,勤务部(分)队编制员额精简 35%,团以上后勤机构精简 300 多个”(转引自《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第 94 页),在建立精干、合理、高效能的体制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探索和改革了业务管理机制,供应体制正向三军联勤方向发展。军事经济运行的调控,由过去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开始转向以行政手段和经

济手段相结合,经费物资的使用,逐步实行包干责任制。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开始变革。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改革,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战略战役后方基地建设形成了以仓库、医院为主体,由运输管线、工程、通信、修理部队组成的较为完整、配套的后勤综合保障体系;全军后勤系统加强教育训练,使后勤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经院校培养的后勤干部比例已由 1980年的 32%增长到 1987 年的 79%,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转引自《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第 100 页);后勤装备有了新发展,

按照“多研制、少生产,部队装备新老并存、梯次配备”的精神,到 1987 年底已研制成功了一批后勤装备;后勤学术研究,已形成了一支专业研究人员和机关、院校、部队后勤人员相结合的学术研究队伍。

总之,在邓小平后勤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一个中国特色的后勤现代化建设道路己展现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