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成长
邓小平同志在 1982 年 7 月 4 日军委座谈会上着重强调指出:“体制改革
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有利于选拔人才。过去那样臃肿,根本无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干部年轻化,军队提了多年,要求选拔比较优秀的、年轻的,台阶可以上快一点。但应该说这件事情这几年做得不理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这些人就交不了账。我看在座的,没有六十岁以下的人了吧? 这个问题推一年,欠的债就更多。如果拖五年,怎么办?干部年轻化,要当作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目标⋯⋯。”(《邓选》第 365~366 页)1986 年 l1 月 3 日,邓小平在会见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教授时说:“我们搞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各级机构的活力。要保持活力,就要实行干部年轻化,不搞年轻化就不可能有活力。”这里邓小平同志是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当作机构、体制的活力和事业的全局利益来看待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既是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的重要原则之一。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考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军队中不仅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机构臃肿和体制、编制庞杂等问题, 极容易滋长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使得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亦或受制时而无法发挥、亦或受熏陶而滋长一些不健躁的东西。此外,长期以来,军队干部中年龄结构偏老、文化水平偏低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军事科学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要解决这些问题,靠正常的干部任免转复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按体制、编制来建立健全干部服役条例,使军队代谢机制正常运转,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从长远看,军队是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具有很大流动性的群体, 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自身机制的活力。以体制、编制为主要形式的自身运行机制不灵,即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输入,也会造成浪费而无法充分利用。而其中人才的不断生长,则是这一机制是否灵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一个科学的体制、编制,使军队人才的选拔与成长有一个科学的渠道和适宜的土壤,就可以使军队的机制充满活力。
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中考虑人才成长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选拔人才的一些具体条件和构想。按照军委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1983 年以来,结合精简整编,以军、师、团为主,对各级领导班子作了调整。
1985 年,按照“调整、充实、稳定”的原则,又一次调整了团以上各级领导班了,大批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了各级领导岗位,基本上实现了年轻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调整后,集团军班于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82%。总部、大军区、军兵种一级领导干部,60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经过院校培训的占 75%。随着新的军官服役条例等颁布实行,我军的人才培养工作将更进一步向制度化、法规化方向发展。这对巩固和加强精简整编的成果,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