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队的体制、编制改革是全国机构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全军精简整编,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还有着一定的国内背景。军队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成分,其体制、编制及有关制度的改革,同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被提到了日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书记处,中央迈出了第一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对国务院领导成员作了较大变动。在此基础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 1980 年 8 月召开, 主要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有关问题。会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的弊端,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

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选》第 287 页)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了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象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本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选》第 293 页)邓小平同志充分估计到了机构改革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号召全党要以革命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

1982 年 1 月 13 日,他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的讲话中郑重其事地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这确是难以为继的状态,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邓选》第 351 页)邓小平同志建议政治局原则上批准中央国家机关的精简方案,同时指出:“军队正在考虑,坚决减少军队的人数。”(《邓选》第 354 页)

根据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决策,1982 年初开始,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开始顺利实施。第一阶段工作,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的办公机构已由 100 个裁并为 60 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了三分之一左右。仅据 38 个部委的统计,正副部长、主任共减少 67%。在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 32%,平均年龄下降了 3 岁。国务院本身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副总理由 13 人减少到 2 人,新设国务委员 10 人,改善和加强了国务院的日

常领导。党中央直属单位,局级机构减少 11%,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 17.3

%,各部委正副职减少 15.7%,在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 16

%,平均年龄下降了 4 岁。机构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依靠自身力量,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改革, 完全能克服各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弊端和缺陷而不断得到发展、健全和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军队的体制改革是全国党、政、军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军现状,经过长时期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决定的。

1980 年精简整编时,军委领导同志就考虑到进行编制体制改革。以后, 总部向各大单位下达了征求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过各种体制改革的设想。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方案。在 1982 年 7 月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机构改革,我们走了第一步,开了个头。党政先行了点,军队后了一点。总的来说,搞得比较顺利。军队经过这个会议,在座的同志思想认识一致了,大家都同意了,这就好办了。现在看, 可能第一步目标的完成,军队还会快一些。因为军队的特点是,一行动起来就快。”(《邓选》第 364 页)

由上可知,邓小平同志对军队精简整编,是同全国党政机构改革、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是全局行动下的一个局部。这一方面是由于党、

政、军的工作同属上层建筑,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机构、体制上有着许多共同性的效能和现实弊端,需要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军队还具有较为单纯和“一行动起 来就快”的特点,在这方面可以与党,政机构的深入改革。互为借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