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成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要努力提高现代条件下诸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体制、编制的思考上。他说:“根据各战区特点,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这样便于平时合成训练, 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就能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免得临时配属不习惯。这些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作进一步的研究。”

(《邓选》第 252 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成为我军精简整编的一

项重要原则。根据军委和邓小平同志的决策,我军经过 1985 年的整编,装甲兵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的大部和野战工兵部队,同陆军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防化、运输分队,使集团军的各兵种在体制上达成了合成编组,使我军向合成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在体制、编制中贯彻合成原则,是现代战争发展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了。”(《邓选》第 21 页)必须随着情况的发展来增强我军应付现代战争的适应能力。当前,各国的军事家都普遍认为,任何一个军、兵种,无论其怎样神通广大,离开了其他军兵种的配合,都会变得无所作为。英阿马岛之战,英军参战兵力海、陆、空军都有,使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充分体现了三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较好地实现了空军、海军、炮兵、工程兵、步兵、装甲兵等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迅速突破了

“巴列夫防线”。然而,协同作战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合作的程度,科学地确定合成的比例,充分考虑到各种武器装备系统的总体情况。这就必须从军队的体制、编制上考虑,使诸军兵种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合成,就没有军队的现代化。

我军武器装备和军兵种的发展,为从体制、编制上合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军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靠单一兵种打仗,使用的是步枪、手榴弹、刺刀等简陋武器装备。建国初期,我们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武器装备的改善,先后组建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还有防空兵等。但当时仍然是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还没有同步兵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要走的是第三步,从体制、编制上把诸兵种合起来。我军走过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仅符合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军武器装备和兵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了新型卞战坦克、装甲步兵车、新式指挥车、各类火炮, 以及自行设计制造的各类军舰、飞机,而且也有了中、远程和洲际导弹,有了防空、海防等战术导弹以及一定数量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指挥系统、信息系统、侦察手段、控制手段进一步科学化,武器的威力、远战能力和军事行动的快速性等现代战斗力的主要指标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有的体制编制,既不符合战争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发挥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的效能,只能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

体制,编制的合成原则,也是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新水平,真正摆到战略地位的迫切需要。多年来,我军的教育训练处在一个应急、低层次、单一和封闭的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军队在编成上处于诸乓种相对独立状态也是一个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教育训练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近年来,搞了一些协同和合成训练,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部队从不同建制临时抽调,往往合不拢、散不开,直接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即便是取得了较圆满的演习和训练效果,也因部队随即回建分散而难以巩固成果。再练再聚,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耗费很大的精力。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也暴露了这方面的弱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计议,提高部队战斗力,必须从军队体制、编制上加以解决。实践证明,通过 1985 年的合成整编,全军呈现了一个“金戈铁马、走向合成”的可喜训练局面,各种合同战役演习如雨后春笋,各种训练改革应运而生。各级指挥员的合成指挥能力大大提高,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增强。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它所具有的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优越性和无比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