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后勤史是一部不断研究、发展的历史

军队的发展经过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如今进入了高技术兵器时代。伴随着军队的产生和发展,后勤应运产生并得到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的内容与方式大致是:物资主要是粮草、兵器, 车马、战船、衣甲等。其来源有三:一是“因用于国”;二是“就地取给”, “取给于敌”;三是屯田戍边,军队自己生产。后勤工作都由政府和将帅统管。

进入火器时代,后勤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体制由冷兵器时代的政府和将帅统管,发展为有了专门的军事后勤系统。在保障内容上由粮草做主为重点转为以弹药和工程器材为重点;在指挥方式上,由将帅直接指挥转变为司令部指挥;在物资保障方式上,物资供应由就地供应为主转变为后方供应为主;卫勤保障方式由个体式就地治疗为主转变为后方治疗为主;技术保障由兵器个人维修为主,转变为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为主;运输方式由自然动力运输为主开始向机器动力的运输方式过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进入机械化阶段。后勤发展成为运输物资供应、卫生勤务、交通运输、装备技术勤务等四大职能系统的复杂的大系统。

此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高技术常规兵器得到迅速发展, 核武器、航天武器、空间核武器、激光武器得到应用,军队发展进入高技术兵器时代。这时期,后勤除了继续保持了机械化阶段某些特征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比如,后勤活动的领域大扩展,后勤指挥的信息量剧烈膨胀,后勤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后勤保障手段有了突破性发展。

可见,军事后勤从产生以来便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着。随着后勤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从而引起了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密切关注。力求从理论上去探索其基本规律、为后勤建设、为战争服务。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浩瀚的军事著作中,随处可见对后勤的论述。《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言:“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千里馈粮,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申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第 13 页)“军事篇”中则明确指出:“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秣则亡,无委积则亡。”生动地论证了军队的存在极大地依赖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关系,把后勤问题作为军队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国外,许多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对军事后勤工作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作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古希腊时的包诺芬不仅强调说明了军事活动与

经济活动要构成一个相互保障与制约的整体关系,而且主张军事指挥官必须抓好军队的后勤补给、武器装备建设等。

到了近代,拿破仑进一步提出了军队离不开后勤,认为战争需要:“第一是金钱!第二是金钱!第三还是金钱!”军事指挥官要亲自指挥后勤。克劳塞维茨则提出了把后勤因素作为制定战略的一条重要原则。他在著名的《战争论》中说,“一切补给手段属于第五类”战略要素,并认为补给交通线是军队的“生命线”。瑞士人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则把后勤提到与战略、战术并列的地位,并首先系统论述了后勤的主要任务。马汉则首先把后勤一词引进海军军语,主张后勤应为武装力量和战争活动提供充分的经济基础, 并把工业动员和战时经济也纳入后勤轨道,主张在战略上,后勤不仅立足于本国经济,也立足于外国经济,而且必须以本国提供的物力建立强大的海军, 争得海上霸权——以此优势控制他国经济,从中获利,并进一步发展军事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军事后勤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便出现了许多集中研究军事后勤的理论专著。

1917 年出版的美国索普著的《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把后勤作为战略、后勤,战术三大军事活动部分之一,认为:“战略制订利用己方兵力的计划,而后勤则是为它提供必需的手段。”他断言:“随着历史的椎移,战略越来越多地夺取了战术的荣誉,后勤则已脐身于战略和战术两者之间。(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不断改进了作战手段,新型武器陆续投入使用的结果,使得后勤工作的范围日益扩大。”(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版第8~9 页)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勤的地位作用愈益突出,引起了更多的军事理论家的关注。当代美国的后勤学家艾克尔斯,1959 年出版了《国防后勤学》。他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来深刻论证后勤与战略战术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后勤是一种艺术、一门科学、一种工作过程。”“后勤是为作战部队的建立和维持提供手段的,它是国家经济和作战部队之间的桥梁。”他断言:“在军事领域内产生了三个重要变化:一是直接战斗人员减少;二是对后勤的要求更高,后勤人员不断地增加;三是就人员的数量而言,可以说军事人员的’重心’正在由前方向后方转移。”(解放军出版社,《国防后勤学》第 432、7 页)从后勤在军事中的作用出发来预示后勤的发展趋势。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军事后勤有许多科学论述,恩格斯还亲自在巴登战役中组织指挥过军队后勤保障工作。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他精辟地指出了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物质力量决定战略、战术,战争需要巩固的后方和良好的后勤组织。列宁、斯大林则认为,物质力量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物质供给是否充分及时, 是关系到军队战斗力是否强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创建军队的过程中,根据我军建设的特点及其对军队后勤的要求,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积集体的智慧,创立了毛泽东军事后勤思想。他指出:“后勤保障力量是决定战略战术的重要因素。”“指挥员要因时关照前方与后方,依靠军民整体力量,保障战争胜利。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军民整体威力。”(《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458 页)在实践中,他把打仗、筹款、征粮、生产、搞经济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军将士既是战斗队员又是生产队员和工作队员,要求全军人人做后勤工作。从而把军事后勤建设寓于民众之中。这不仅

对无产阶级军队后勤工作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括,而且指出了进行后勤工作的基本途径。

不难看出,后勤随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与其他科学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冷兵器时代到高技术时代,军事后勤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从而推动了后勤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后勤实践,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不断循环,使后勤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都不断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军事发展的机械化阶段和如今的高技术阶段,他是从军事后勤发展的历史趋势,从国情、军情出发,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提出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把后勤作为一门学问加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