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后勤现代化,是由后勤对战争的制约作用决定的
军队对后勤的依赖性告诉我们,离开后勤,战争就无法进行。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必须从未来反侵略战争出发,搞好后勤现代化建设。他说:“现在一个战士要背几十公斤,怎么打仗呀?到时候,非战斗减员不知有多少呢!这不是小事,⋯⋯。”(《邓选》第 20~21 页)
- 战争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后勤。前面已经说过,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基础是潜在的,必须通过一种转换途径——军事后勤。
第一、后勤将经济基础转换为战斗力,军队的战斗力通常由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因素构成,其中,物质因素是最基本的,精神因素受物质因素的制约。军事后勤进行的筹划、配制、储备、维修则构成了军队战斗力的诸多物质要素。不仅如此,我们还应特别留意军事后勤对于稳定军队、鼓舞斗志的关系。古人早有“仓凛实,府库足,人心定”、“三军用备,主将无忧”等说法。在古代战争小说和兵书中随处可见夺其粮草,则敌不战自退;围城不攻,断其粮草,城不攻自破等的论述。对于指挥官和统帅来说,装备精良、供应保障充足,则倍增战略战术决策信心,虽处危势而不乱。可以说后勤对于军队作战心理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二、后勤是战斗力再生的源泉。战争是武装集团的激烈对抗。在这种对抗中,双方是你死我活的,都必须置对手于死地。这样,军队的战斗力就始终处在一个变化、消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军队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维持、再生和提高战斗力。这就需要通过后勤保障来获得。
战斗力的减弱和损失的因素,有武器装备的损坏和战斗人员的伤亡等。武器装备的损坏需要通过后勤对武器装备进行有效的、迅速的维修和补充, 使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恢复;战争中人的伤病减员需要通过后勤对伤病人员进行施救、治疗,才能使损失的战斗力再生。
- 后勤强烈地制约着战争。
正因为战争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后勤,因而,战争必然受到后勤的客观制约和影响。
后勤对作战行动的制约。众所周知,战争的胜利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战役和战斗来实现的。后勤对作战行动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战役战斗的时机、规模。进程和结局的制约。比如,指挥员考虑战役发起的时间和规模时,首先必须考虑后勤准备程度,看给养是否充足,武器弹药的准备情况以及伤病员的救治等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部署淮海战役时曾明确指出:“对全军作战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 519 页)后来,由于棉衣没有发齐,部队受寒,病人增多, 使淮海战役时间推迟。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盟军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勤准备复杂繁重,限制了行动的规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迟迟不作地面进攻,不能说与后勤准备、经费不足无关。战争实践充分证明,战役战斗行动只能在后勤保障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它的规模、范围、发展速度等不能超出后勤保障能力的极限。
后勤对战略战术的制约。战略战术是军事家用于指导战争、战役、战斗的方略、方法和艺术,它是战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然而,由于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始终不能离开客观物质条件,因此,战略战术不可能不受后勤的制约。所以,军事家在制定战略战术时必须考虑后勤保障能力。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国家经济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由于我们的装备落后,后勤补给线长,我军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战略战术。海湾战争中,美军之所以搞地毯式轰炸战术,与它的后勤保障充实是紧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