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爱抚士卒的思想

人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士兵是军队的主要成分,爱护士兵就是爱护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爱兵就成了搞好军队管理的重要前提。我国古代善于管理军队的将帅元不强调爱抚士卒。孙武就提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认为将帅对士卒要如同对待婴儿和爱子一样关怀、体贴和爱护,土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生死与共。宋代兵书《经武要略》上说:“将帅抚士卒,必如父兄于子弟,则上卒附将帅,亦如手足之捍头目”。将帅爱护士卒必须象父兄爱护子弟一样,士兵拥护将帅就会象手足捍卫头颅和眼睛一样。黄石公在《三略》中还要求“良将养士,不易于身”。认为优良的将帅教养士卒,就象爱护自己一样,这样就能使全军官兵团结一致,取得全面胜利。《尉缭子》还主张“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太平天国军队还要求官佐当知“爱惜士兵”,“视为骨肉一样”。古代将帅这种视卒如友,视卒如肉骨,爱兵如爱子,爱兵如兄弟, 爱兵如爱己的思想,说明了官兵团结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古代一些将帅,不仅提倡在管理邵队中要爱护士卒,而且认为爱抚不是姑息,反对溺爱。孙武主张“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但又认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若骄子,不可用也”①。对土卒如果姑息迁就而不能使用他们,一味溺爱而不能指挥他们去执行任务, 违法乱纪而下能惩治他们,那就象骄子一样,是不能用来战斗的。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贤将论》中指出:“仁则视卒如于,丁忍伤也;严则视子如卒,有犯辄死,不姑息也”。他用爱护就是视卒如子,严格就是视子如卒的道理,形象而辩证地划清了爱护与姑息的界限。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严”是从另一角度体现了军官对士卒的爱抚。军队是执行战斗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士兵一味溺爱,姑息迁就,部队就会松松垮垮,平时就会事故增多,战时就会伤亡增大,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① 《孙子兵法·地形篇》。

① 《孙子兵法·地形篇》。

翻开名将列传,就会发现我国古代一些善于管理部队的名将,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爱抚士卒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都有爱兵的感人行动。吴起主张带兵要“抚之以仁”,领导爱护部属,将帅体恤士卒,要言行一致。他在魏国做大将时,士兵生了毒疮,他亲自用嘴为其吸脓血。因此,深深感动和教育了部队,使士卒“战不旋踵”。唐太宗孪世民在一次征战中,随行一位士兵生病,李世民便亲自到床前探望,询问病情,并交待把这位士兵留下由当地州县负责治疗,使其他将土“莫下欣然愿从”。曾以”爱兵重纪敌惊叹”而著称的南宋名将岳飞,对部下关怀备至,“卒有疾,飞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①。因此,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所向披靡,就连他的敌人也感叹他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要求将帅对“军士有疾病、患难、颠连无告之事,时时访询,随有所间, 即时处之”②。“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③。可见爱抚士卒的将帅,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戴。否则,只搞严刑竣法,不讲爱护,就会激化矛盾,造成上下离心离德,这样的军队是难以打胜仗的。据《三国志》记载,蜀国将领张飞,爱敬君子却不爱抚士卒,对部下动不动就鞭打、刑杀。刘备曾十分不安地告诫他,如此虐待部属,是“取祸之道”。后来, 果然被部下手害,张飞之死告诉人们,管理者必须爱护被管理者,带兵必须爱乒,暴虐士兵必然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