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过山车
规模庞大、生育率迅速增长接着骤然下跌的人口经历了一场奇特的旅程。中国渐次经历了死亡率下降、人口增加,接着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规模渐趋稳定的经典序列。自1950年以来,其人口预期寿命已从不足45岁增加到75岁以上,相当于每年近6个月都在增长,这一成就虽然无法完全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相比,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难以评估和理解这些变化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但仍能梳理出一些主线:一是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是中国家庭的结构问题,三是中国人口达至“峰值”的时间点。然而,形势事先就很明朗,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包括经济方面)的突出地位受其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中国一样快,或者几乎与其比肩,但无论在过去还是目前,仅当中国这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国家向前发展时,整个世界都为之瞩目。
中国正在迅速老龄化,就像我们从其下降的生育率和延长的预期寿命中所能预期的那样。中国人的年龄中位数在20世纪中期的40年中都保持在20多岁,但在21世纪的头15年中,其年龄中位数增加了7岁。[1]这几乎是英国和美国老龄化速度的3倍,并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人们预计,1975—2050年,60岁以上的中国人数量会增加7倍,而不满14岁的人口则会减少一半甚至更多。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会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2]
中国劳动适龄人口不仅从百分比的角度看已开始下降,其绝对规模也开始下降。中国人口至少在21世纪剩余的时间里还会继续保持庞大的规模,但我们已经处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人口增长持续满足增加的劳动力需求——即将失去动力的阶段。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支持,但值得怀疑的是,仅凭这一点能否实现世人对中国经济预期的那种增长率。目前尚不清楚中国会如何应对养老金问题的挑战。
中国的家庭不仅老龄化,城市化水平也提高了,男性数量日益增加。独生子女政策加上选择性堕胎导致出现男孩和女孩性别比为120∶100的失衡局面。[3]选择性堕胎通常在重男轻女严重的家庭压力下发生,农村尤其如此。正如一位女士所言:“我无法真正责怪(我的姻亲们),他们的观点十分常见。我们有一种说法:‘多子多福。’因为男人力气更大,干的活也更多。”[4]这种对男性的偏好会产生诸多影响。首先,它会在一段时期之后造成婚姻问题。考虑到中国人口的总体规模,这个问题除了大量输入新娘之外无法真正得到解决。其次,它提高了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如果女性的人口规模占比不足一半,那么平均每个女性必须生育更多数量的孩子,整个人口才能自我繁衍下去。因此,对于一个性别比失衡的国家而言,中国大约1.5的总和生育率(依据联合国的数据)比起人口更替水平而言又低了一截。除了男女性别比问题,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日趋减少,表亲也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母的宠溺,双方的老人也对其宠爱有加。我们并不会在此处考虑这种现象造成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但中国在这方面并不是特例,东亚、南亚和东欧许多国家也都在经历类似水平的独子趋势,甚至程度更甚。也许是因为性别失衡这个额外的因素,或者是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汉语中出现了“小皇帝”一词。
尽管老龄化不断加重以及可能出现的大量男性,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与20世纪大部分时期相比,其增速明显降低了很多。中国人口仍属世界之最,但此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人口规模几乎为印度的一半;2015年,前者比后者多出了7%。印度也受到上述严苛的人口政策的制约,但这些政策并未系统化地加以执行,持续时间也比中国短。此外,印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一直不如中国,如今大约1/3的印度人生活在城市,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2。近期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松绑几乎对生育率没什么影响。[5]这并不奇怪,我们并无理由认为中国人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明显不同于其他东亚国家,这些国家也都多少经历着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
结果是,尽管印度的生育率已然下降,但平均而言,普通印度女性仍比普通中国女性多生育一个孩子。[6]根据联合国中等生育率水平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1世纪20年代超过中国。联合国预计,中国人口的生育率中值预计到2030年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此时的人口规模会低于15亿大关。人口几乎不是一项国际竞争——虽然它可以在民族冲突的情况下变得有竞争性[7]——然而,无论未来的中国会发生什么,它都很可能会受到其人口整体面貌、规模和独特性的强烈影响。中国将失去世界人口之最的地位,但它已然是个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并且至多位于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1]UN Population Division,2017Revisions.
[2]Jackson et al.,pp.2,10.
[3]Greenhalgh,p.1.
[4]Guardian,2November2011,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1/nov/02/chinas-greatgender-crisis(impression:27July2010).
[5]The Economist,10February2018,p.55.
[6]UN Population Division,2017Revisions.
[7]Morland,Demographic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