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1],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2]?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3],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4]。铺翠冠儿,捻金雪柳[5],簇带争济楚[6]。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 吹梅笛怨:汉《横吹曲》有笛曲《梅花落》,吹时声音幽怨。

[2] 次第:转眼间,接着。

[3] 中州:指河南省,,因为它是古代九州之中。这里借指汴京。

[4] 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这里指元宵节。

[5] 铺翠二句:都是元宵应时装饰。

[6] 簇带:即头上插戴许多装饰物。宋时方言。齐楚:齐整、漂亮。

【译文】 落日像一团正在熔化的黄金,暮云像笼罩天边的璧玉,我不知身在何地?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浓郁,笛子吹奏出《梅花落》的怨曲,谁知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骤降风雨?有人驾起宝马香车,前来召我同游,我却婉言辞谢了那些酒朋诗侣。汴京繁盛的日子,闺门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月夕。帽子铺衬着翡翠毛羽,揉捻了金丝织成雪柳,争相插戴了首饰妆扮得俊俏整齐。如今形容憔悴,蓬乱的鬓发像风吹雾散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夜间出去。倒不如守在帘儿底下,听听人家的笑语。

【赏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个问也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旧知,于是引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乐。与“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