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逻辑分类的国际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原先局限于国内市场体系的商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然会拓展至国际市场,于是形成国际商品(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如果依然关注生产产品与生产要素的逻辑区别,关注生产产品与生产产业的逻辑区别,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学逻辑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是完全狭义的,逻辑分类的范围只是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产业的产品的服务。按照不同的标准,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不过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是以服务贸易同货品的国际转移(或者因商品贸易形成,或者因国际投贤形成)的关联程度为标准的分类。

  1. 国际核心服务贸易。

国际核心服务贸易是同有形货品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无直接关联的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这类服务本身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核心对象。

国际核心服务供给者与需求者的接触形式有两种——远距离服务和面对面服务。“远距离服务”(long—distanceservice)是指无需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实际接触而跨越国界交易的服务。由于这种服务可以像有形商品一样进行交易而无需人员的移动,因而被视作比较纯粹的国际服务贸易。显然,远距离服务得以传递,需通过一定的媒介体。这种媒介体主要有国际通讯、电子计算机国际联网等电讯技术。“面对面服务”(facetofaceser-vice)是需要供给者与需求者实际接触才能实现的服务。这种实际接触方式可以是供给者流向需求者,也可以是需求者流向供给者,也可以是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但无论是哪一种实际接触方式,通常都伴随着人员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以作为产品的服务的国内分类为依据,国际核心服务贸易可以划分成生产性国际服务贸易和消费性国际服务贸易。其中前者构成国际核心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

消费性服务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在逻辑上是由于国内消费性服务业的供给(生产)能力的增长和国外对该国消费性服务需求的扩大,而在实践上则是由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国人在客居国花钱买食品、登记住宿、旅游、娱乐等为各国人民所熟悉,本国人在外国也以同样的方式享受他国服务业所提供的消费服务。显而易见,世界各国的人们对于外国消费性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取决于服务供应的相对价格。这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完全一样的。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富有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国家,把经济信息、生产知识、技术诀窍和科学管理作为同他国进行交易的服务项目, 涉及市场、交通、能源、金融、投资、通讯、建筑、矿业、农业、经营等同生产有关的一切领域,使得生产性服务成为国际核心贸易的主体。由于生产性服务是作为其他商品和服务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投入,因此这种服务实际上

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生产性服务的国际贸易的扩大必然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总生产效率和能力。生产性服务的国际贸易形式主要有金融服务贸易、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服务贸易、国际咨询、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人才交流与培训等。

  1. 国际追加服务贸易。

国际追加服务同有形货品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在逻辑上,国际追加服务贸易其实是分配服务的国际化延伸,它本身并不向其需求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而是围绕着货品的核心效用而衍生、追加或附加的派生效用。所以,国际追加服务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属于派生的需求和供给。不过,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国际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追加服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其所需核心效用的选择,对产品的服务的要求已变得比商品的价格更加重要了。与此相适应,各国企业都大力发展这类服务,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追加服务, 这类服务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有形商品的各个阶段。

从国际投资涉及的跨国货品流动看,国际追加服务可分为 3 个阶段:l) 上游阶段,要求有先行的追加服务投入,包括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筹集、市场调研、产品构思和设计等项服务。2)中游阶段,一方面要求有与有形商品融为一体的追加服务,包括质量控制与检验、设备租赁、后期供给以及设备保养和维修等;另一方面又要求与有形商品生产平行的追加服务投入,包括财务会计、人员聘用和培训、情报和图书资料等软件的收集整理与应用、不动产管理、法律、保险、通讯、卫生安全保障以及职工后勤供应等诸项内容。3)下游阶段,要求的追加服务项目包括广告、运输、商品使用指导、退货索赔保证以及供应替换零件等一系列售后服务。以上这些追加服务很难与某一特定生产阶段脱离,只能与一定比例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从而完全附着于有形商品价值体,而并不形成一种独立的市场交易对象。另外一些追加服务虽然与有形商品有关,但可以外在化而成为独立的市场交易对象。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追加服务的这两种形式之间的界线已变得很难划分了。

从国际商品贸易涉及的跨国货品流动看,最主要的国际追加服务项目仍然是运输业,包括海运、空运和陆运。随着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发展,国际货运代理已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领域,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分工更加趋于明显,单一的贸易经营者或者单一的运输经营者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亲自经营处理每一项具体业务,他们需要委托代理人为其办理一系列商务手续,从而实现各自的目的。国际货运代理的基本特点是受委托人的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报酬,或作为独立的经营人完成并组织货运、保管等业务,因而被认为是国际运输的组织者,也被誉为国际贸易的桥梁和国际货物运输的设计师。此外,作为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原属于生产性服务的保险服务、银行服务以及信息服务也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到国际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追加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核心服务和国际追加服务的国内经济模型是两部分经济,即政府的职能被排除在分析范围之外。实际上,即使把政府的经济职能作为模型的内在因素,在市场体系主导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服务越过国界而形成贸易的范围和流量也是有限的,在国际服务的分类中可以忽略不计。

  1. 国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服务贸易。

在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劳动力流动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劳务合作” 的概念,有许多人将这个概念混同服务贸易,实际上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国际劳动力流动指的是劳动力在国与国之间的迁移,它一般涉及劳动力国籍身份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永久性的(如移民),也可以是暂时的(称作临时劳动力流动)。因此,国际劳动力流动一定会涉及人员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虽然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人主张将外资企业在东道国雇佣的人员以及加工装配业务等也归入国际劳动力流动的范畴,但国际上通常是不将此类业务纳入国际劳动力的流动的。

国际服务贸易仅是“服务”这一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它不一定涉及人员的国际流动。如某些国际银行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就是如此。不过,绝大多数的国际服务贸易会涉及人员的国际流动,但这种人员的国际流动与国际劳动力流动引起的人员国际流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国际劳动力流动引起的人员流动是单向的,即由劳动力流出国流入劳动力的输入国,而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人员流动则是双向的,既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到服务的接受国提供服务,而服务的接受者在本国享受服务,如歌星的出国演出即是;也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提供服务,而服务的接受者出国消费服务, 如国际旅游即是。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导致的人员流动不像国际劳动力流动那样涉及流动者雇佣身份的改变,服务提供者是以本国劳动力的身份为外国居民提供服务的,故此时的人员流动具有业务性质,举例来说,一名工程师若被国外一家公司雇佣,出国为该公司工作,此为国际劳动力流动,因为此时该工程师至少是暂时成了外国的劳动力,但是如果该工程师仅是去国外某公司提供一些咨询或技术培训服务,则是国际服务贸易。最后,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引起的人员国际流动具有业务性质,因而这种流动持续的时间自然也就会大大地短于国际劳动力流动涉及的人员的流动时间。一般认为,只有所涉及的人员流动持续的时间在 6 个月以下的才可以被视为国际服务贸易。实

际上国际劳动力流动导致的人员流动时间一般在 1 年以上(这也是国际收支统计中判断“居民”与“非居民”的时间标准),而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人员流动时间大多只有几天或数月。

从历史上看,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国际服务贸易。因为人类的地理迁移史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在二次大战之前,移民也始终是国际劳务合作的主要方式,并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战后,尽管国际劳动力流动(不论是移民形式的还是临时劳动力流动形式的)较过去仍有迅速的发展,但相对于国际服务贸易而言,其地位正不断下降,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各主要的劳动力输入国(如美国、西欧、中东等)均对外国劳动力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使得国际劳动力流动(特别是普通劳动力流动)很不景气,从目前情况看其前景也十分黯淡。与之相反的是,战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却一直十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