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国际化”与世界产业结构趋向

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经历过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要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经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操作性的统计分类与理论性的逻辑分类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会逐渐趋于协调。因为,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国际化,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水平会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会越来越快,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不会再有更大的变化。这样,在世界经济结构与各国国内经济结构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性统计分类作为将国内服务市场与国际服务市场合而为一的应用分类,必然在逻辑上同理论分类相统一。为此,我们这里应该说明一下“经济国际化”的涵义。

由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等原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欠发达国家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三阶段”的发展规律,即由自力更生→外向型经济→经济国际化。所以,从根本上说,经济国际化的现代涵义是一个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大部选择了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试图完全依靠自己经济体系内部的资本积累,来建立独立于西方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种自力更生型经济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前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一种是巴西、印度式的国有化加自然经济模式。由于完全放弃国际分工和交换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把充沛的劳动力资源长期地同西方资本隔离开来,因而这种封闭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使经济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七、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同经济国际化概念更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外向型经济的实质是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阶段,是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国际化起飞的准备和蓄积力量的阶段。外向型经济实现本国或本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基本措施有 3 条:1)吸引外资,鼓励外国资本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形成庞大的加工出口能力;2)扩大贸易进出口额,尽可能地扩大贸易顺差,有时不惜采取倾销策略;3)利用各种方式保护本同的产业和市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期,差不多都采取了这样的经贸策略,积累了

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从而带动了本国经济迅速起飞。

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国内和国际的因素会共同起作用推进经济发展到国际化阶段。经济国际化的实质是一个经济由于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而变得强有力,从而可以拆除国家或政府对这个经济的产业和市场的保护, 使这个经济同世界经济体系融合,成为其中在某些方面或某些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经济国际化的标志就是市场的国际化,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合而为一。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其对于市场的占领, 都不再依赖关税、进口配额等保护性政策措施,而只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内或地区内的产业或投资领域也趋于国际化,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投资和发展,即国外资本享受国民待遇。这时候,各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同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趋向于一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