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动学说

在中国古代光学的百花园中,曾经出现过一支奇葩,那就是明末学者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中提出的光的波动学说。

方以智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修改了前人的学说。中国古代讨论光的本性,通常认为光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气,发光过程就是光之气由光源到达接受者的过程。方以智则认为,光是气的表现,是气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他说: “光理贯明暗,犹阳之统阴阳也,火无体,而因物见光以为体。”(《物理小识》卷一·光论)他的学生揭暄注解说:“气本有光,借日火而发,以气为体,非以日火为体也。故日火所不及处,虚窗空中皆有之,则余映也。” 即是说,光源的作用在于激发气中本来已经蕴含的光,光以气为体,它不是直接由光源发出的,这与前人主张光为气的学说显然不一样。

那么,气究竟如何表现为光呢?方以智描述道: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 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物理小识》卷一·光论)

形,指有一定形体质地的物质;分,指“形”所占据的空间。方氏意为光声

的发出是空气被激发的结果。有形之物,固定占有相当于其体积的空间,无形的光声,则由其激发之处向四外传播。按方氏看法,“空皆气所实也”(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气论),即气体弥漫整个空间,毫无间隙,这样,倘一处受激,必致处处牵动,“摩荡嘘吸”、“互相转应”,空气一层一层地将扰动由内向外传播开去。这有如水上投石,石激水荡,纹漪既生, 连环不断。方以智的描述,显然是一幅清晰的波动图像,我们姑且名之为气光波动说。

方以智的气光波动说十分原始,因为它不讲周期,也缺乏明确的对振动的描述,但它确确实实是波动说。有一种较普遍但不正确的观念,认为非周期性振动的传播便不是波。其实,依据物理学的定义,“波是在介质中传播的一种扰动”,进一步,状态变化的传播即为波。周期性并非形成波的必要条件,脉冲波也是波。现代数理方程教科书中在波动方程部分给出的普遍解是:f1(x+vt)+f2(x-vt),它并不规定周期性。不谈周期性才是抓住了波的共性,说“没有周期性便不是波”,倒是错误的。而且西方光波动说的早期提倡者如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 年)、惠更斯(Huygens,1629

—1695 年)等,亦未曾提到光的周期性问题,不能唯独要求方以智做到这一点。

中国古人对声的波动性认识较为深入,如王充、宋应星皆然。今人对此没有什么异议。在《物理小识》中,方以智多处将光、声并论,认为二者以同样方式发生、传播,这是其光波动思想的自然表露。我们既然认为古人对声的认识是一种朴素的波动理论,那么对于具有同样形态的方以智的光学理论,为什么就不愿意承认它是一种波动学说呢?当然,方以智的光波动说与今所言之波动光学不可同日而语,在方氏理论中,光是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传播,是纵波;而近代光学则认为光是电磁作用在空间的传播,是横波。方以智对光的描述,更类似于近人对声波动性的认识,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它确为波动学说。

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方以智等人还对光的传播方式作了独具特色的探

讨。根据气光波动说,光依靠“摩荡嘘吸”、“互相转应”的方式向外传播, 这样,一旦遇到障碍,光自然会向阴影区弥漫。据此,方以智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光肥影瘦,其意为光总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即光线可以循曲线传播。这是方氏气光波动说的自然推论。

方以智是在评论西学测算日径的方法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不知何故,他误解了传教士讲的太阳直径数,说人家讲的是:太阳到地球距离约为太阳直径的 3 倍多,这样违反常识的说法当然是方以智所不能接受的。他经过分析, 认为是传教士未曾考虑光肥影瘦因素,因而测算结果大于太阳实际直径。他说:

“皆因西学不一家,各以术取捷算,于理尚膜,讵可据乎?细考则以圭角长直线夹地于中,而取日影之尽处,故日大如此耳。不知日光常肥,地影自瘦(见图 1),不可以圭角直线取也。何也?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

方以智提出的“日光常肥,地影自瘦”,是说太阳光在受到地球遮蔽时,要

向其几何投影处弯进去一些,从而使得地的投影变小了,如图 1 所示。他特别提到,光的这一性质与声音相同,声音遇到障碍物阻挡时,会绕到障碍物后面,光亦如此。声音不能看到,光却是可以看见,并能加以测量的,但这种基于光线直进性质对发光体方向进行的测量是“测不准”的。

揭暄为《物理小识》光肥影瘦说所做的注解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这一学说本义。他说:

“日之为光者,火也。火气恒散,天圆体,散之不得,则必循天而转, 以合于对极。中亦抱地而转,以合于前冲,若水流包砥而后合也。余尝于日没时,观其影射气中,自西徂东,抱地若环桥,始知其影非直行,能随物曲附, 不可以直线取也。⋯⋯光肥影瘦亦然,光小于物,光亦肥,仍不可以直线取也。”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光在传播过程中,若无物阻碍,则沿直线进行;若

遇物阻挡,则“随物曲附,不可以直线取也”。光沿曲线传播,这是造成光肥影瘦的主要原因。

方以智等人还运用光的波动学说对一些常见光学现象如小孔成像、海市蜃楼等做了解释。今天看来,这些解释大都牵强,但它反映了方氏学派为坚持其理论体系一贯性所作的努力,也是值得一提的。

方以智提出的气光波动学说,除了其光肥影瘦之论对后世历法推算有所影响之外,就整体而言是被湮没了的。这既与外部因素有关,也与其本身先天不足分不开。这一理论基本上未脱离思辨形态,加之数学手段缺乏,对常见光学现象的解释也很难令人信服。与西方传进来的几何光学相比较,它的不足显而易见,被人们所遗忘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