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丹与金液

还丹与金液是古代丹家们热切追求的两种炼丹制剂,被认为是长生不老术的关键。晋朝葛洪曾这样描述过它们的重要性: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抱朴子·内篇·金丹》)

那么,什么是还丹,什么是金液呢?

“还丹”二字,早在西汉末问世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被提到了, 该书说:“水银⋯⋯熔化,还复为丹。”这句话告诉我们,水银是由“丹”

(天然丹砂)提炼出来的,所以后面才说“还复为丹”。另外,因为水银通常呈现液体状态,所以这里的“熔化”不能按现代的用法,解释为加热使之呈现液态,而应理解为加热和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明了古人赋予“还丹” 二字的含义了:烧炼丹砂,可以得到水银;加热水银,就又回复为丹砂。因此叫还丹。

必须指出,按《神农本草经》的描述,实际上回复的并不是“丹”。因为烧炼丹砂得到水银,再对水银加热,得到的是红色固态的氧化汞,而不是丹砂。不过由于丹砂是红色的,而氧化汞也是红色的,古人未能将二者区别开来,于是就错误地认为得到了“还丹”。

还丹在炼丹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炼丹家们主张服食还丹是获致长生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而以还丹所经历的这种回归初始状态的变化最为奇妙。人服了还丹之后,就能汲取还丹的精华,像还丹那样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这自然就实现了长生不老。炼丹家葛洪指出: “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 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内篇·金丹》)这就是炼丹家们主张服食还丹的理论依据。

为了增强服食还丹的效果,古人把炼制还丹所经历的那套加热分解、化合以及升华的过程反复进行,这样所得到的最终反应产物称为七转还丹、九转还丹等。炼丹家们希望通过服食这些“还丹”,达到脱胎换骨、飞升成仙的目的。当然,炼丹家们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付出的艰巨劳动,却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这是他们炼制还丹的历史价值之所在。

从炼丹家们的言行和实践来看,他们炼制还丹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 硫汞类、唯汞类、铅汞类。

硫汞类的炼制活动最为符合“还丹”定义。这派炼丹家们在炼制“还丹” 的过程中使用了硫黄。他们用丹砂加热分解,使之析出汞(水银)来,汞再与硫重新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黑色硫化汞经过加热升华,就又回复为红色硫化汞,即丹砂。这一过程真正实现了向丹砂的回归。但这种炼制还丹的方法出现时间较晚,最早的记述见于隋代罗浮山方士苏元明(青霞子)所撰

《太清石壁记》,唐初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有所收录,名为“小还丹法”。在古人炼制“还丹”的实践中,这类规模最小,影响也不大。

“唯汞类”炼丹家修炼还丹,以水银一味为原料。他们从丹砂中炼制出水银,再用水银炼制还丹。孙思邈在《太清丹经要诀》中,就曾按“水银一味独幽玄”的主张,记录了这种方法:

“七返丹砂法:汞一大斤,安瓷瓶中,瓷碗合之。用六一泥固济讫。以文火渐烧,数至六七日,即武火一日,成。如此七转,堪服。其火,每转须减损之,如不减,恐药不住也。”

这种“七返丹砂法”的产物,显然不是丹砂,只能是氧化汞。而且整个反应

过程中采取的每一步骤,都有利于氧化汞的生成。比如用“六一泥”密封, 可以防止汞或氧化汞的大量损失,同时这种密封方式也不会使容器成为完全密闭的高压釜,而这一反应正需要使空气进入,以便补充氧气使之与汞作用。另外,开始时用文火加热,温度较低,可以避免容器中空气膨胀过急,造成器壁裂缝;最后用武火,则有助于使反应和升华得以完成。还有,在反复炼制过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冷却时间,冷却时容器内气压降低,促使空气透过六一泥进入器内,补充氧气,确保最终产物氧化汞的生成。当然,炼丹家们并不知道这样得到的产物是氧化汞,不是丹砂。

在古人炼制还丹的三种方式中,铅汞类起源最早,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以至于中国炼丹术无论外丹还是内丹皆有“铅汞术”之称。这种炼丹方式只以铅(更多的是铅丹)、汞两味为原料,也不用硫,所以它的生成物不可能是硫化汞(丹砂),只能是氧化铅(PbO)与氧化汞(HgO)的混合物。我们知道,金属铅受热时,在一定温度下,会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铅(Pb3O4), 古人称其为黄丹、玄黄、黄精、黄芽等。黄丹在 500℃以上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铅(PbO)和氧气。在温度达到 636℃时,氧的分压力达到一个大气压。如果黄丹与汞共炼,就会将汞氧化,反应过程为:

还丹与金液 - 图1

生成的氧化汞升华在容器顶部。这派炼丹家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所要的还丹。这种还丹炼制法,在西汉末东汉初问世的《黄帝九鼎神丹经》中,已经有记载了。后世的记述更多,可谓源远流长。

铅汞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炼丹家们对铅汞的组分没有规定严格的化合量关系,因而导致了许多流派的产生。各派炼制方法也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在不使用硫黄的情况下,他们得不到原来意义的“还丹”(即丹砂), 这是可以肯定的。

炼丹家们认为,服食还丹,可以实现长生,但他们又觉得还丹炼制复杂, 因而又推崇另一种丹药——金液。葛洪说:“九丹诚为仙药之上法,然合作之所用,杂药甚多,⋯⋯又当起火,昼夜数十日伺候火力,不可令失其适, 勤苦至难,故不及合金液之易也。金液唯金为难得耳。”(《抱朴子·内篇·金丹》)

服食金液可以长生的思想,源于古人对黄金性能的重视。《周易参同契》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抱朴子·内篇·金丹》说:“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正是由于黄金有如此稳定的性能,启发炼丹家们想到,如果服食黄金,吸取它的精华,人身岂不也可以万世长存了吗?但是,黄金是固体,无法直接服食消化,需要将其化为液体,这就导致了人们对“金液”的追求。

那么,如何制取“金液”呢?葛洪在《金丹》篇中介绍了一种方法:

“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元明龙膏、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

这就是“金液”。葛洪对之非常器重,认为“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

百毒,不能伤之。可以畜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如果厌倦了人世生活,想白日飞升,“乃可斋戒,更服一两,便飞仙矣。”(《抱朴子·内篇·金丹》)

服食“金液”可以长生,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古人由此摸索出一套溶解黄金的方法,却是化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例如这里提到的“元明龙膏”, 又名“玄明龙膏”,这一名称可以代表水银,也可以代表醋和复盆子。未成熟的复盆子果实中含有氢氰酸,与其他药物中提供的钾、钠离子化合可生成碱金属氰化物,在醋浸液中能够把黄金慢慢溶化。由此,葛洪的记载是有道理的。

“金液”方可以说是古代炼丹术水法反应的一种。古代的炼丹术著作, 一般多为火法与水法并用,而纯粹的水法炼丹则见于《三十六水法》和《轩辕黄帝水经药法》两书。因为这两种书也是以炼制长生药为目的,因此它们的记载,也可以说是广义的“金液”方。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不可能使人长生,这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