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

《论气》是明末学者宋应星(1587 年—?)所著的一本自然哲学方面的书籍。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毫州知州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 年)弃官回乡,后曾仕南明,约死于清顺治年间。在任职分宜县教谕期间,他完成了其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汇集古代科技成就之名著,享誉天下。除《天工开物》外, 他另有著作数种,《论气》为其中之一。

《论气》是宋应星关于自然哲学与科学方面的著作。全书共分二十三章, 每章长度不等,一般为数百字左右。其中包括“形气化”五章,“气声”九章,“水非胜火说”四章,“水尘”三章,“水风归藏”一章,“寒热”一章。书中提出物质性的“气”化成天地万物、万物复归于气的观点,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本书所有内容,都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

在本书《形气化》部分的开篇伊始,宋应星就明确提出:

“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

这段话,鲜明地表现了本书的中心思想:万物皆气之所为,并以气为其归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常见自然现象做了自己的解释。

在运用气的观点解说自然时,宋应星有一独特之处,他认为气本身又可分为水火二气,即所谓“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水火二气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他举例说,一株大树,生于地下,长于空中,“当其斧斤未伐,霜雪未残之时,所谓木之本来面目也。二气附丽其中,铢两分毫, 无偏重也。取青叶而绞之,水重如许;取枯叶而燃之,火重亦如许也。”(《论气·水火三》)这表明,水火二气不仅等量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它们都有重量,是一种客观物质。从这种认识出发,《论气》一书在解释自然现象时, 有时用单一的气或元气概念,有时又用水、火二气概念去做解说,由此出发构绘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宋应星用气的概念去解说自然,有时也能得出一些十分精彩的见解,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声音现象的解说上。因为声音的产生,确实与空气的运动分不开,而宋应星对“气”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谓“空气” 的某些性能在内,这就使得他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揭示声音的一些本质。

例如,他在讨论人的发音过程时说:

“人物之声,即出由脏腑,调由唇舌,然必取虚空之气参和而能成。”

(《论气·气声一》)这就是说,人之发声,虽然是出于喉舌,但必须

有空气的参与。非但人发声如此,自然界所有声音,无一不是空气运动的结果,他说:

“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为生。是故听其静满,群籁息焉。及夫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界之有声焉,跃鞭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当其射,声不在矢;当其跃,声不在鞭;当其弹, 声不在弦;⋯⋯微芒之间一动,气之征也。”(《论气·气声二》)

这段话,列举各种情况,说明声音的本质是气的运动。导致声音产生的各种

物体运动,其作用仅仅在于激发空气的相应运动而已。这种对声音本质的认

识,是正确而且深刻的。

非但如此,宋应星对声音的波动传播方式也有所认识,他说:

“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气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论气·气声七》)

他把空气的受激发声向外传播过程,与水面受激波纹向外传播过程相提并

论,认为二者传播方式是相同的,这可以称之为一种朴素的声波概念。

《论气》直接用气的概念解说各种自然现象,表现的是自然哲学倾向, 尚未进入到科学阶段。自然界是复杂的,不同的自然现象有其不同的具体形成原因,不做具体分析,一概用气去做解说,虽然在某些问题上也能得到正确认识,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则难免要犯错误。

例如,本书的《形气化》第一章在讨论植物的生长时,说:

“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则皆气所化也。”

这是说,树木种子虽小,但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参天大树除原来种子之外,

其余都是气转化成的。这些话在哲学上也许是成立的,但在自然科学上它并没有为我们增添多少关于植物生长过程的具体知识。

再如,《论气》的《水尘》篇第三章在讨论黄河水混浊的原因时说:

“黄河水浊,说者曰:其源长而流急,刷土扬泥之所为也。”

这种观点虽然不够完善,但也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可是宋应星反对这一学说,他用气的学说解释黄河水之所以混浊的原因,说:

“此亦气之所为,而泥土因之。水生于气,气从其朔。⋯⋯河源初出, 涌从地中,历乱七八十泓而后成巨泽,其气混洪激烈,不与他川同,至入海而此气方散。凡其所经,泥沙举不得静焉。”这一问题,本来简单,只需考

虑一下黄河的冲刷力及其流经区域的地质地貌即可。现在宋应星用气的概念

进行解说,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了。

无论如何,《论气》一书所表现的思想方法,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这本书,对于了解古人在面对自然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有价值的。

《论气》原刊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 年),后长期失传,海内仅存孤本, 世人罕得一见。1976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明刊本将此书与宋应星其他三种著作一道以铅字本出版,于是始广为流传,成为研究宋应星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