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娥小录》

《墨娥小录》是一部杂录性质的著作。《明史·艺文志》载有“吴继《墨娥小录》四卷”,实则吴继并非作者而是刻印者,该书是十四卷,亦非四卷, 其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吴继在该书引言中说:“余暇日检箧藏书,偶及是集,名《墨娥小录》,⋯⋯不知辑于何许人,并无脱稿行世。晦且湮者,亦既久矣。”这一引言即表明了这一情况。

不过,《墨娥小录》的取材地区、成书年代以至辑录者,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今人郭正谊对《墨娥小录》辑录情况做了考察,认为它成书于元末明初,书中材料主要采自江浙一带,辑录者有可能是元末学者、《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郭正谊,《墨娥小录》辑录考略,《文物》,1979 年第 8 期)。这当可备为一解。

《墨娥小录》涉及内容甚为广泛,正如吴继在引言中所说:“自文艺、种植、服食、治生以至诸般怡玩,一切不废。”具体说来,该书十四卷,卷目依次是:文府清事、博古绪余、饮膳集珍、汤茗品胜、医方捷法、艺术戏剧、推测历命、种植怡情、方外修真、房中秘药、丹方烧炼、香谱修制、禽畜宜忌、市语声嗽。从内容来看,卷三、卷四、卷八、卷十三等农学条目, 较为实用,有一定科学价值。卷五、卷九、卷十等医学部分,亦多可采之处。卷十四“市语声嗽”,则辑录了大量的当时民间流传的歇后语和江湖切口, 为研究方言和曲语保存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但是,《墨娥小录》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这些方面,它的更大价值是在化学方面。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中称誉《墨娥小录》是一部“关于炼丹操作和设备的通俗百科全书”。这殆非虚言,《墨娥小录》确实收录有大量可值得称道的化学知识(参见郭正谊,“明代《墨娥小录》一书中的化学知识”。《化学通报》,1978 年第 4 期)。

例如,《墨娥小录》一书最早记述了各种烟火的科学配方,其卷六列举了“金盏银台”、“金丝柳”、“赛明月”、“紫葡萄”等二十二种烟火配方,这在其前的古书中是不多见的。根据该书的记载,当时人们在配制烟火时,首先利用不同比例的硝、硫磺和炭配制成烟火用的不同的基础药,这些药共有八类,其燃烧速度和爆炸性能各不相同。然后依据不同的需要,在其中加入相应金属,使其燃烧时呈现预期颜色。这些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于火药成分与其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金属的焰色及反应也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他们才能制作出不同的彩色焰火来。这些, 在化学史上都是比较大的进步。

在卷十一“丹房烧炼”这一部分,《墨娥小录》记录了两种抽炼丹砂的方法,第一种是传统方法,将丹砂装在反应器上部加热,生成的汞落到冷却的反应器的下部或落入放在反应器下部的盛水容器中。第二种方法则对传统方法做了很大改进,具体为:

“朱砂不拘分两,为末,安铁锅内。上覆乌盆一个,于肩边取孔一个, 插入竹筒固济,口缝合牢固,竹筒口垂入水盆水内,锅底用火。其汞有在乌盆上者,扫取之。亦有自竹筒流下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冷凝器与

反应器分开,从而提高了冷凝效率,增加了汞的产出率。《墨娥小录》对这

两种方法做了比较,指出前者“大抵朱砂一两止有真汞三钱”,而后者“每两可取七钱”。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种方法,并非《墨娥小录》首创,

南宋炼丹术著作《丹房须知》中的炼丹炉插图,有一幅与此法十分类似,也是反应器与冷凝器分开了的。《墨娥小录》对此的贡献在于,它首先从定量角度考察了两种方法汞的不同产出率,从而科学地证明了新方法的优越性。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大规模抽炼丹砂的方法,基本上就是这一方法的放大。

《墨娥小录》卷二记载的“铜上镀金”法,则介绍了一种用汞剂镀金的新工艺。传统汞剂镀金方法是首先使金和汞相互作用,制得金汞剂,然后将金汞剂直接涂抹到铜器上,再加热使汞蒸发即可。现在,《墨娥小录》记载的新方法则是首先将铜表面用酸处理干净,然后涂上一层汞,使其生成铜汞剂,然后在铜汞剂表面上贴金箔,贴金后生成的金汞剂和铜汞剂互相渗透, 在火上加热蒸发掉汞,就形成牢固的镀金膜。用这种方法制金膜,镀金层均匀而且牢固,也不浪费,确实是有价值的新工艺。

在“卷六”中,《墨娥小录》还记载了铜青的制造方法。铜青又名铜绿, 在元明以前《本草》中的铜青是铜器上的锈,即碱式碳酸铜。元明以来开始有人造的铜青,主要作颜料用。在《本草纲目》卷八,李时珍曾简略提及此事。宋应星《天工开物》则对其制作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相比之下,《墨娥小录》对铜青制造方法的介绍要详细得多,时间上也要早一些。

另外,在卷六,《墨娥小录》还介绍了一种分离金银合金的方法。具体过程是,首先对金银合金加热,使其处于熔融状态,然后加入硫黄。硫与银在熔融状态时很快反应,生成硫化银(Ag2S),而金则不参与反应,利用这一特点,把银从金中分离出来,然后再用碳将硫化银还原成银。这就实现了金银的定量分离。这种方法合乎科学道理。

轻粉(氯化亚汞,Hg2Cl2)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化学药品,《本草品汇精

要》、《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轻粉制法,而《墨娥小录》卷十一的记载更富特色,它从设备装置、原料处理到操作要点,都做了极为详细的叙述,还增加了许多改进之处,例如将反应物分为四份研磨混匀,增开视察孔以观测反应是否完全,强调加热是从文至武,并明确指出加热程度对 Hg2Cl2 升华结晶颗粒大小的影响等等。这些记载表明,《墨娥小录》的作者对之是作过多次实践的,本条是其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卷十一中,《墨娥小录》还记载了造粉霜(氯化高汞,HgCl2)法。《本草纲目》引用的造粉霜法原载于唐代《外台秘要》,该法利用硫化汞与过量食盐通过多次复分解升华(每次补充盐)使反应完成,手续繁复。而《墨娥小录》的记载造粉霜法则在原料中增加了硝(KNO3 或 NaNO3)、赤石脂(Fe2O3) 和无名异(MnO2)。这样,在硝石和二氧化锰两种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直接生成氯化高汞,一步升华取得产品。这种用硝石氧化制氯化高汞的方法, 是《本草》中没有记载的新方法。

在《墨娥小录》卷十二中,还载有取百花香水法:“采百花头,满甑装之,上以盆合盖,周回络以竹筒半破,就取蒸下倒流香水,贮用为之花香。此乃广南真法,极妙。”这是用蒸馏法蒸取香露,切实可用。本条的记载在时间上也是早的。

上面的介绍,仅是《墨娥小录》的一部分。从全书内容来看,《墨娥小录》的作者在引录前人材料时,实用的多,荒诞的少。而其中自行采访记录的内容则更为细致,这反映了作者的求实精神。《墨娥小录》由吴继刊刻于明隆庆五年(1571 年),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 年刊刻)早 66 年,

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 年编成, 1596 年刊印)也略早一些。因此, 尽管它不是一本科技专著,但其中有相当多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化工、医药以及轻工业技术发展等都有相当大的价值。本书除明刻本外,尚有《格致丛书》本和光绪九年(1883 年)刻本。1959 年,北京中国书店依明刻本将其影印出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