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1033—1097 年),中国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他博学多才,《宋史》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并非溢美之词,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水平,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北宋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进士及第,在北宋做地方官。母亲许氏,有文化教养。沈括与其兄沈披年幼时,许氏亲自教诲。以母亲而兼启蒙教师,许氏对沈氏兄弟的影响是巨大的。

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指导下,14 岁就读完了家中藏书。后来他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这些经历,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为他今后写作《梦溪笔谈》准备了初步条件。24 岁那年,他步入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 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仁宗嘉祐年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开始研究天文历算。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兼任提举司天监。接着,又担任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之便,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皇家藏书,学识进一步充实。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受到王安石信任和器重,多次被委以重任, 曾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职务。1072 年,他奉命治■水, 采用分段筑堰方法,准确测量出京门与■水入淮河口处高差及这段■水长度,在测量史上传为美谈。熙宁八年(1075 年),他奉命使辽。当时,辽正向宋提出领土要求,沈括认真查阅了有关档案材料,在和辽人交涉的过程中, 据理雄辩,舌战辽臣,终于获捷于樽俎之间,使“契丹知不可夺”,放弃了索地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出使使命。归国途中,他对对方山川、险要、道路、河流、民俗风情等详加考察,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对古地理研究有很高参考价值。

熙宁九年(1076 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也受连累,被贬出知宣州

(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调往西北边防前线,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在筑城、侦察技术等方面显示了军事技术才能。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1082 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即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后徙秀州(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实际处于被软禁状态。哲宗元祐三年(1088 年),他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赴京进呈,受到奖励,解除软禁。1090 年,他迁到润州(今镇江),筑“梦溪园”,居八年而卒。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当时自然科学各个分支。在天文学方面,他曾领衔司天监,执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他重视对观测仪器的改革,对传统浑仪作了较多的改进。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另一方面,对一些环的位置也作了改动,使它们不阻挡观测视线; 同时,他对浑仪中的瞄准器——衡管也作了改进,使观测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改革措施为浑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漏刻是中国古代重要计时仪器,沈括对漏刻设计和制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调整了漏刻结构,巧妙地消除了气温因素对漏刻水流量的影响,使他的漏刻计时精度误差达到了不大于每昼夜 10—20 秒的水平。依据这样高精度的计时仪器,他成功地发现了“日行有迟疾”这一重要现象。

沈括对传统的圭表测影也做过缜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这些成果,被他写成《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三篇奏议,详细说明了改革仪器的原理和自己的见解。这三篇文章被收入《宋史·天文志》,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在修订历法的过程中,沈括体会到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有诸多不便之处,因而在其晚年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十二气历是以十二气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按节气定月份, 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一年最多一次。这样,每年天数都很整齐,无须再设闰月,节气也有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圆缺,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他的这一设想虽然未被采纳,但其本身却是非常科学的。它是一种纯阳历,在指导思想上与现行公历一致,在分月上较现行公历还要合理。

在数学上,他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通过对堆积的酒坛和垒起的棋子之类有空隙的堆积体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方法,这就是隙积术,其实质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他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近似公式, 这就是“会圆术”。隙积术和会圆术是后世垛积术及弧矢割圆术之先河,为中国古代数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另外,沈括在天文学计算问题上曾经提出了“圆法”和“妥法”,涉及到球面三角学问题。他还研究过围棋棋局总数,用组合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棋局总数为 3361。他也曾运用数学知识研究过军粮的运输,提出了“运粮之法”, 其中含有运筹思想的萌芽。这些,在数学史上都是很杰出的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也有其卓越贡献。他记述了几何光学成像的“格术” 理论,并以之科学地解释了凹面镜和小孔成像特征。他对凸面镜、透光镜的论述,也很有道理。他还记述了指南针的磁化方法,讨论了指南针的安装方式,记录了磁偏角的存在。在声学方面,他首先发明了在琴弦上粘纸人验证共振的方法,比西方类似的纸游码实验早约七百年。他对古乐钟圆钟和扁钟发音特征的揭示,极为准确。所有这些,都是极富启发性的科学成就。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他在担任鄜延路军事长官时,亲自考察了陕北境内的石油的开采情况,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石油”这一名称,也是他首先使用的。他在《梦溪笔谈》中有关于“太阴玄精”

(石膏晶体)的记载,详细叙述了硫酸盐矿物晶体的外形、颜色、光泽、透明度、解理及加热后的变化等,为古代矿物药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在地学方面,沈括亦不乏独到见解。他一生行踪所及,几遍大半个中国, 加上他知识渊博,善于观察,故在地学领域屡有建树。他察访浙东时,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明确指出雁荡诸峰是由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并以黄土高原的地形成因为例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观点。他依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这是对唐代即已出现的海陆变迁说的进一步肯定。他在视察河北边防时,曾经把

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他于熙宁九年(1076 年)奉旨编修《天下州县图》(即《守令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历时十二年,终于完成了这一我国制图史上的巨作。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其中总图大小各一轴(大图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分路图十八轴,共计二十轴, 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图。

对于生物医学,沈括也很精通。他在其《梦溪笔谈》中,对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形态描述和分类、生物的生理、生态现象、药物和药理作用、生物防治、人体解剖生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忠实记录。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有专门的医学著作《良方》。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

沈括的科学活动和成就还有很多。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该书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集前代及当时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沈括一生著述甚多,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 22 种 155 卷。现在有传刻本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长兴集》十九卷及《苏沈良方》十五卷。另外在《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保存有他的部分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