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镜说》

《远镜说》是把欧洲光学知识介绍给中国的第一本专书,其主要内容系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和用法。作者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年)和中国学者李祖白。由汤若望口述,李祖白笔录而成。

望远镜在欧洲出现于 16 世纪下半叶。17 世纪初期,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 年)也独立研制出了望远镜,并把它指向天空,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引起欧洲轰动。伽利略的发现很快也传入中国。1615 年, 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Em-manuel Diaz,1574—1659 年)撰写《天问略》, 书中说,“近世西洋精于历法一名士,务测日月星辰奥理而衰其目力尪羸, 则造创一巧器以助之。”此处的“一名士”,即指伽利略;“一巧器”,即指望远镜。书中接着介绍了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天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但对于望远镜的具体制法和用法,则没有加以说明。

《远镜说》最早介绍了望远镜的制法和用法。该书有可能是参考吉罗拉莫·西尔图里(Girolamo Sirturi)所著的《望远镜,新的方法,伽利略观察星际的仪器》(Telescopium,Sive ars per-ficiendi novum illud Galilaei Visorium Instrumentum adSidera)(1618 年,法兰克福)写成的。书中附有一幅整架望远镜的外形图。在该书“自序”之后的“利用”一节,作者开篇伊始就说:“夫远镜何昉乎?昉于大西洋天文士也。”这指的就是伽利略。书中对伽利略观天成果的介绍,比《天问略》更详尽。该书列举了用望远镜仰观太阴、金星、太阳、木星、土星和宿天诸星,及直视远处山川江河、树林村落、海上行舟和室中诸远物的情形,并介绍了透镜的“分利之用”,指出远视眼“不耐三角形射线(案:指发散光束)而耐平行射线”,使用“中高镜”(案:即凸透镜)则可使发散光束“从镜平行入目,巧合其习性”。对于“中洼镜”(案:即凹透镜),该书也通过类似讨论,指出其“利于苦远视者用之”。这些描述,对于望远镜和透镜知识的普及,有一定作用。

《远镜说》的第二部分“原由”,主要讲望远镜的光学原理。在这一部分,作者先定性描述了折射现象,然后说明一凸一凹两透镜组合使用,“则彼此相济,视物至大而且明也。”

本书的第三部分“造法用法”,讲望远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它所介绍的,是伽利略式望远镜,不是开普勒式。书中指出:以凸透镜为“筒口镜”

(案:即物镜),凹透镜为“靠眼镜”(即目镜),镜筒则由数筒套合,用时伸缩调节。“镜只两面,但筒可随意增加,筒筒相套,可以伸缩。又以螺丝钉拧住,即可上下左右。”

书中还涉及到观察太阳及金星时对眼睛的防护问题;“视太阳及金星时,则加青绿镜,或置白纸于眼镜下观太阳。”望远镜最初问世时,并未虑及强光时对眼睛的防护,等到有了惨痛教训之后,人们才开始注意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也就是《远镜说》中的这两条。即一是加置色片,使光线减弱; 另一是在目镜下放置像屏,观察太阳光通过望远镜后在像屏上成的像。由此可见,《远镜说》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

《远镜说》的内容比较简略,全书不过五千余字,而且书中的光路图也是错的。但书中介绍的望远镜的制法和用法都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它对我国后来的光学研究和望远镜的研制很有启发。明末清初我国曾涌现出一批光

学仪器制造家,《远镜说》在这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远镜说》著成于 1926 年,刊行于 1630 年,有《艺海珠尘》等本传世,

《丛书集成初编》本较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