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火上凝法

这种方法是在密闭的铁质或土质的上下釜中加热丹砂。下釜中放置丹砂,上釜倒覆在上面,再以盐泥固济上下釜的合缝。当用炭火加热下釜时, 丹砂分解,释出水银,水银升华后冷凝在上釜较冷的内壁上,开釜扫取,即可得到。这种方法最早见于东汉晚期炼丹家狐刚子的《五金粉图诀》中,原文如下:

“取朱砂十斤,酥一合。作铁釜,圆一尺,深半寸,平满,勿令高下不等。错之使平,以为釜灶,亦令正平。然后取青瓮,口与釜口相当者四枚,以酥涂釜,安朱砂于中。⋯⋯然后以瓮合之,以羊毛稀泥泥际口,勿令泄气。先燃腐草,可经食顷,乃以软木柴燃之。⋯⋯放火之后,不得在旁打地、大行、

顿足,汞下入火矣。从辰至午当下之。待冷或待经宿,以破毛袋取,着新盆中, 以软苇皮裹新绵三四两许,好急坚缚,如研米槌状,于瓮中破之,安稳泻取尽罢矣。”

这一类型的炼汞法延续时间很长,唐初仍在应用。但这种方法有一主要缺点,

即凝结在上釜内壁的水银聚集多了以后就会坠落,回到下釜中,甚至“放火之后,不得在旁打地、大行、顿足”,因此,需要不断开釜扫取。间歇生产, 效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到唐代中叶以后,这种升炼方式便基本上寿终正寝, 被上火下凝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