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指南针是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的一种方向指示器,所以它的发明是以磁体指极性的被发现为前提条件的。一般说来,要发现磁石吸铁现象并不困难,但要发现磁石的指极性,就难得多了。就目前所知而言,最早明确提出磁石能吸铁的文献记载,当推《吕氏春秋·精通》所写的“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而明确提及磁石指极性的先秦文献,则至今尚未发现。在战国末年成书的《韩非子·有度》中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鬼谷子·谋篇》里也有“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之语。这里的“司南”,无疑是一种指南器,可以起到标示方向的作用,它有可能是依据磁石的指极性而制成的。不过,从文献本身我们还难以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一般认为,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中提到的司南,可以断定是一种磁性指南器。其有关文字如下: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杓,是勺子。“地”,指中央光滑的地盘。“柢”,是勺的长柄。从这段话中可知,做成勺子样式的“司南”,放置在坚硬光滑的“地盘”之上,它的长柄会自动指向南方。这样的“司南”,只能是一种磁体。

根据《论衡》中的这段描述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今人王振铎复原出了古代司南的原型。复原品藉天然磁石琢制而成,其大小形状类似通常家用汤勺,只是其底部呈球形。将它放在一块以青铜做成的地盘中央,它就会转动起来,直到与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为止。这时它的勺柄指向地磁场南极。地盘四周刻着四维(乾、坤、巽、艮)、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二十四个方位。盘中央琢磨得非常光滑,磁勺即置于其上。

用天然磁石磨制司南,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情况下不易成功。因此, 有学者怀疑《论衡》中的司南不是磁性指向器。但是,用天然磁石确实能够磨制出上述形状的司南来,王振铎即曾有过成功的尝试。不过,用天然磁石琢磨司南,其成品率低,磁性弱,且与地盘接触时转动摩擦阻力也比较大, 效果难免要受影响。因此,它的使用和流传都受一定的限制。

司南不能叫做指南针,它只是指南针的一种原始形式。指南针形制很多, 其原始形式除司南以外,还有一种高级些的,叫指南鱼。指南鱼的具体制作方法及应用载于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该书的“前集”卷十五提到:

“若遇天景曀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以薄铁叶剪裁, 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之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这段话中记述的指南鱼制作方法,符合科学道理。把鱼形铁片加热到通

红,这时它的温度高于居里点,铁片原有的磁畴瓦解,整个铁片成为顺磁体。在蘸水冷却时,磁畴重新形成,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地磁场作用,磁畴形成规则排列,鱼即被磁化。对着北方的鱼尾被磁化成为指北极,鱼首则成指南极。所以,这段话是利用地磁场的磁化法制造人工磁体的可贵记录。

在上面这段记载中,古人不但利用热处理法使指南鱼获得磁性,而且还

使用淬火法。淬火相变使得磁化了的指南鱼具有较强的矫顽力。同时,指南鱼“首尾锐如鱼形”,呈长条状,这有助于减小退磁因数,使指南鱼的磁性可以保持更长久。

还需要指出的是,“没尾数分则止”,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为鱼尾向下倾斜,使得整个鱼体与地磁场方向更为接近,从而增强了磁化效果。我们知道,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磁场有相当大的倾角,如果把鱼水平放置, 那就只有地磁场的水平分量起作用,磁化效果就要差一些。古人不懂得地磁场和地磁倾角,他们是在实践中把握住了这些因素的。“以密器收之”,指的是对指南鱼的保存。如果“密器”是用铁做成的封闭盒子,或者盒内置有磁石铁条之类物体,指南鱼放进去以后,就会与铁盒或磁石、铁条形成闭合磁路,这有利于保存指南鱼的磁性。其他质地和形式的“密器”则无此功效。

指南鱼的制作,比之司南要简便得多。而且它浮在水面上,转动时所受摩擦力也要小得多,这就提高了它指南的准确度。但是,用地磁场磁化所得到的磁性毕竟是比较弱的,这就限制了它的普及和使用。所以,最后指南鱼还是让位给了指南针。因为指南针采用了新的磁化方法,磁性较强,而且它用磁针代替指南鱼扁长的铁片,既提高了指向精度,又减小了退磁因数,因而比指南鱼更为进步。

指南针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在很难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迟于11 世纪。11 世纪上半叶,北宋学者杨惟德撰相墓书《茔原总录》,其卷一提到:

“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

意思是说,定方位时,应使东西南北没有差错。为此,应该使用磁针。磁针

稳定不动时,它的指向为丙午方向,这时再加以修正,就能得到正确的水平四向。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其一,当时已经发明了磁针;其二,人们还发现了磁偏角现象,并提出了校正磁针定向误差的方法。《茔原总录》撰进于庆历元年(1041 年),与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1040—1044 年) 同时。这表明磁针与指南鱼问世时间差不多,而磁针不久就全面取代了指南鱼。

最早明确提到指南针制法的文献,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卷二十四“杂志一”写道: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这些话给我们传递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它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用天然磁石摩擦磁化铁针来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在现代电磁铁出现之前,这种方法是制作指南针最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在这段话中,沈括不但记叙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提示了磁偏角的存在,而且还讨论了指南针的安装方法。他介绍了四种安装方法:水浮法、指甲托法、碗口托法,丝悬法(如图 1 所示)。在这四种方法中,第二和第三种虽然运转灵活,但“坚滑易坠”,因而不常被人们所采用。水浮法到后来发展成为水罗盘,在古代航海中获得了

广泛应用;丝悬法则至今仍在一些实验中使用。

沈括对于丝悬法评价很高,这是有道理的。他选用独缕蚕丝悬针,因为独缕,本身没有扭转的弊病,不会似合股丝线呈螺状结构。另外,用芥菜子大小的蜡珠粘合独缕蚕丝,缀于针腰,这就避免了像结扭针腰那样使独缕产生弹性。这样,能够使磁针产生扭矩的,只有地磁场的作用。因此,用丝悬法安置的指南针,灵敏度是相当高的。

沈括之后,人们仍然在不断探讨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宋陈元靓著的《事林广记》卷十中所记的指南龟的制法。根据他的记述, 在做指南龟时,先以木刻龟,在龟体上沿首尾方向开一洞,放入条形磁石, 然后以蜡填满,在龟尾部敲入一根针,作为表示方向之用。再用一块木板, 上面安一个竹钉,把龟腹下面挖一小孔,支在竹钉上。转动木龟,当它静止后,龟首指北,针尾即指南。其构造如图 2 所示。从结构上来看,这里用竹钉作支轴,可以说是后世旱罗盘用支轴承托磁针的先驱。

磁针的安置问题解决以后,指南针形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与方位盘联成一体,这就是后人所谓的罗盘或罗经盘,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指南针在古代主要被堪舆家们用于相宅相墓,同时也被用于航海及其他。正是这后者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针才得以跻身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行列。我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 1119 年写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