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下凝法

这种方法将丹砂放置在容器上部,而使生成的水银溜下。在被冷却的抽炼装置下部承接水银。此法克服了上法的缺点,使生产率得以提高。至于具体的炼制形式,则基本上有三种,各有特色。

第一种为竹筒式。此法在《大洞炼真宝经》中有记载,该书今已散佚。唐代陈少微在《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中辑录该书本条如下:

“诀曰:先取筋竹为筒,节密处全留三节,上节开孔,可弹丸许粗;中节开小孔,如筋头许大,容汞溜下处。先铺厚蜡纸两重致(置)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细研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然后以黄泥包裹之,可厚三分。埋入地下,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一复时(一昼夜),令人透其筒上节,汞即流出于下节之中,毫分不折。”

这段文字所介绍的竹筒式炼汞方法(如图 1 所示),操作简便,

效率较高,成本很低,所以直到宋代仍受到炼丹家们的重视。

第二种为石榴罐式。此法记载于南宋方士白玉蟾所撰《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该书附有升炼仪器的图说。反应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倒置的石榴状瓷罐,下部为一高筒状坩埚(如图 2 所示),有关操作过程为:

“石榴罐中盛辰砂十两,赤金(红铜)珠子八两,磁瓦片塞口,倒扑石榴罐在坩埚上,埚内华池水二分。”

所谓华池水,是一种含矿物质的醋。在升炼时,石榴罐与坩埚间合缝处

用六一泥固济,加热石榴罐,朱砂分解,水银即溜入下面坩埚的醋里,操作非常简便。至于在丹砂中加入红铜,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在反应中铜可将丹砂中的汞置换出来,生成硫化铜,这有利于汞的生成。

第三种为未济式,是上两种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未济”,就是“火在上,水在下”之意。因为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上离(火)下坎(水)” 之卦名为未济卦。所以,炼丹家们就把他们根据上火下凝法而设计的这种水火鼎称为“未济炉”,相应炼丹方式也就叫“未济式”了。未济式炉炼汞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

“(水银)出自丹砂者,乃是山中采粗次朱砂,和硬炭屑匀,内阳城罐内,令实,以薄铁片可罐口作数小孔掩之,仍以铁线罗固。一罐贮水承之,两口相接,盐泥和豚毛固济上罐及缝处,候干,以下罐入土,出口寸许,外置炉围火锻炼,旁作四窦,欲气达而火炽也。候一时,则成水银溜于下罐矣。”

文中提到要在朱砂中掺入炭屑,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炭对于 HgS 有很强的还

原作用,有助于汞的生成。

南宋吴■所撰的《丹房须知》,描绘有这种“上火下水”的“未济炉”, 对此,可参阅本书“炼丹器具”文。

未济式炼汞法延用时间较长,一直持续到元末明初。后来它被始于宋代的蒸馏法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