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物理学和化学,是关注中国科学史的人们讨论的问题之一。因为一旦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古代不存在物理学和化学,那么物理学史和化学史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它们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呢?

其实,上述问题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不论古代是否存在我们今天所谓的物理学和化学,都不影响这两门学科史的存在。因为科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对古人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阐释说明,以探讨它们的发展演变,揭示当代各学科在古代的相应源起,并藉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进行这种研究,并不要求古人也有与今天相应的学科分类体系。现在我们研究自然界,把它区分为物理学问题、化学问题、生物学问题等等,自然界本身又何尝存在这样的划分?

其次,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物理学和化学,这并非不言自明,因为它涉及到对这些学科概念的理解。古代当然不存在当今意义上的物理学和化学,但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知识可以在近代“物理”、“化学”的意义下将其整理归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物理、化学概念当然可以涵盖古代的这些知识。例如,炼丹术的演变最终促成了近代化学的产生,这是众所周知的。总的说来,与今人一样,古人对自然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同样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撰述了大量相关著作,提出了

自己的理论学说,发明了有关仪器,进行了观测和实验。这些,都是中国物理学史和化学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两门学科可以大有作为,这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得到证明,而且也已被中国科学史工作者丰富的研究实践所证实。这也正是本书得以存在的理由。

1992 年春,辽宁教育出版社从繁荣学术角度出发,组织作者撰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丛书,并约我等撰物理化学卷。自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 迄今甫及十载,读书有限,所论不多,自知承担这一任务有相当难度,虽然如此,仍然硬着头皮应约。因为我觉得辽宁教育出版社这一选题富有吸引力, 它以自己独特的撰写体例,提纲挈领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科学史的基本形貌。

《史纲》的体例既符合古代科学的特征,又突破了传统科学史著作格式,令人感觉新颖,并且给作者留下了足够的写作余地。非但如此,出版社的同志还申明,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编成一套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工具书,而是要在力争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科学史概貌的基础上,努力表现科学史研究新的进展,展示作者的学术见解。自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以来,读书作文,略有心得,希望能公之于众,领受针砭。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应当好好利用, 况且还可以借此对这两门学科作全面回顾,从中学习到许多新的东西,为今后在学术上的发展做进一步的积累。虑及于此,虽然绠短汲深,也仍然鼓起勇气受任。现在,经过努力,书稿已经完成,是非短长,读者可以评说了。

《史纲》作为一套丛书,在内容安排上,各卷要彼此兼顾。这样,古代某些与物理、化学有关的人物、著作等,就不能放在本卷之中,这是应予以说明的。还应指出的是,在本卷书的篇目中,“《周易参同契》”、“狐刚子”、“陶弘景”、“秋石炼制”、“炼丹器具”等五篇系由孙毅霖硕士执笔。这些篇目的写作,为本书增添了光辉。另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参阅了前人和当代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没有这些基础,本书难以问世,但由于体例所限,对于所参考文献,文中恕难全部列举。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许多同志都向作者提供了帮助。我们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当然还存在不足,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