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安

刘安(前 179—前 122 年),西汉时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其父刘长,是刘邦的少子,曾被封为淮南厉王,汉文帝时以谋反得罪,在流徙途中绝食而死。后来,因文帝不愿背上骨肉相残的罪名,于是把厉王长的封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长的三个儿子。刘安是刘长的长子,被封为淮南王, 封地在今安徽淮河南岸的寿县、淮南市一带。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事发,被迫自尽,时当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 年)。

关于刘安的身世,《史记》及《汉书》中均有记述,而以《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尤详: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 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暮然后罢。”

可见,刘安是一个儒生型人物,富有才华。他曾受诏作《离骚传》,日出奉

旨,早饭时就写好了。汉武帝每当宴见他时,总要与他说古道今,讲丹论道, 讨论文学,直到日暮方休。武帝给他写诏书时,常常请当时的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等先看草稿,润色修改,然后才派人送去。这自然是担心诏书中词语不雅,怕被刘安讥笑。由此,刘安的文采,在当时是公认的。

但是,刘安对古代学术史的贡献主要不在于他的文学才华,而在于他的学术活动和学说思想。他身居淮南王之位,又有文才,喜好典籍,这就使得他有条件组织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据史籍记载,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这些人士大都是江淮地区的知识分子,其中著名的有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和晋昌等人,号称“八公”。据传刘安和他们常聚集在淮南八公山一带,炼丹讲道。八公山即因此而得名。

刘安等人的炼丹实践在中国炼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活动起源很早。在先秦,就兴起过神仙说,人们热衷于寻找长生药。后来,又出现了人工炼制丹药的活动,这一活动在汉武帝时达到高潮。刘安为首的淮南学派,是促成这一高潮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炼丹活动和规模非常引人注目,以致于当刘安因“谋反”罪被迫自杀,并牵连很多宾客被诛后,在当时及后世的传说中,人们还认为他们并非死于刀刃,而是“白日升天”的。还有“刘安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认为刘安升天后,盛放在丹鼎中的“仙药”被鸡犬吃了,鸡犬也随之升天成仙。透过这些传说,可以看到刘安等人炼丹活动的影响之大。他们是我国重要的早期炼丹家。

刘安及其宾客们不仅投身于炼丹实践,而且热衷于著书立说,将其炼丹体会形诸于笔墨。《淮南王传》说他“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 亦二十余万言”。这在中国化学史上,是成书甚早的重要炼丹术专著。可惜的是本书早已佚失,我们无法从中了解刘安等人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清代学者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有《淮南万毕术》一书,可能保留了其中部分内容。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无从窥其全貌。

刘安等人著述甚多,《淮南王传》中除了提及《中篇》八卷外,还提到

“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汉书·艺文志》中也著录了他们的大量书目。只是这些著作多数早已佚失,现存的仅有《淮南子》二十一卷,即《淮南王传》中所说的内书二十一篇。《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

《隋书·经籍志》,在汉代则称之为《内篇》、《淮南》或《淮南鸿烈》。东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

《淮南》。”这是说的《淮南子》和《淮南鸿烈》这两个名称的由来。至今这两个书名仍然并称于世。

《淮南子》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表述的是刘安等人的哲学见解、社会主张、政治思想等,其中也涉及大量科学问题,反映了刘安等人的科学水平,在科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例如,在宇宙生成演化问题上,先秦时期人们大都认为宇宙是逐渐生成演化而来的,但这些认识基本停留在观念阶段,未 形成理论。这一局面在《淮南子》一书中得到了改变。《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 洞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这段话,把古人气化万物的学说系统化、具体化了。它与《俶真训》、《精神训》有关内容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系统的宇宙演化理论。《淮南子》中的宇宙学说,在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发展史上,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淮南子·天文训》是一篇重要的天文学史文献,它除了反映淮南学派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认识以外,还涉及到日月五星运动、二十八宿分布、二十四节气划分、干支纪年法的运用、一些重要天象以及观测天象、测定方向等的仪器和方法,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高的科学史价值。

在《淮南子·精神训》一篇中,刘安等记载了“日中有踆乌”的现象, 这是我国有关太阳黑子的较早的记录之一。《齐俗训》中则提到一种在杆子上系上布帛,通过观测布帛的飘动以测定风向的风向标。《本经训》说:“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说山训》说:“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

《天文训》说:“燥故炭轻,湿故炭重。”这些,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空气湿度变化,会引起一些事物相应物理性能变化,并掌握了根据这些变化反过来大致判定空气湿度的方法。

《淮南子》中反映出的古代物理学知识十分丰富。《天文训》中记载阳燧取火,说:“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是四面镜,可以对日反射, 聚焦取火。《说林训》进一步指出:“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疏”和“数”分别表示“远”和“近”。这句话意思是说:用凹面镜对日聚焦取火,火煤离镜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当放在适当的位置。这表明当时人们在经验中已经隐约有了“焦距”概念, 这是光学史上的新进展。另外,《修务训》中提到:“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这里记述的铜镜抛光工艺,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铜镜抛光工艺的最早记载。

在力学方面,《淮南子》还讨论了机械运动,指出了作用力与重物运动

的关系,提到力的作用点的重要性和合力概念,并总结了重心与平衡的关系, 认识到“下轻上重,其覆必易”这一规律。在测量理论方面,《说林训》提出:“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诡。”明确认识到在测量中误差不可避免,这是古人在误差概念上获得的一个重要进展。

《淮南子》在地学、生物、农学、化学等诸多方面也都有所涉及。例如

《天文训》说:“地不满东南,水潦尘埃归焉。”明确指出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因而东南成为河流所挟泥沙的主要流向和归宿。《主术训》指出: “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树以竹木。”这是一种以营造林木来防治土壤侵蚀的方法,至今仍在水土保持实践中发挥着作用。《说林训》说:“人食澒而死,蚕食之而不饥。”澒是古“汞”字,汞一般是从丹砂冶炼而来,淮南王等人在炼丹实践中认识到,人服食汞是会致命的,但汞却可以治蚕病。所有这些知识,都为我国古代科学的初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淮南子》一书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科学知识,它的撰成,为刘安及其淮南学派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