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1919 年 8 月,北一辉(1883—1937) 写了一本小册子,初名《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后改名《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它后来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

北一辉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包括资产阶级民主,说德谟克拉西是“极其幼稚的主张”,选举制是以“投票神权”来反对“帝王神权”,是适应低能之辈的“低能哲学”。他叫嚣侵略有理,认为中国、印度等均应在日本的“保护”之下。他也伪装“反垄断”、“限制资本”,但限

额极宽,对私人企业资本的限额是 1000 万日元,而当时资本最雄厚的日本银

行所拥有的资本额也大约只有 6000 万日元。他对地主资产阶级实际上并无限制,却要求“根除阶级斗争”,禁止罢工,一切纠纷均由国家裁决,对劳动人民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动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国家,三年间停止实行宪法,解散议院,发布戒严令,建立“国家改造内阁”,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和退伍军人进行统治。

显然,北一辉的理论是敌视人民群众、敌视马克思主义、敌视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理论。它与德、意法西斯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不是依靠建立法西斯政党来进行法西斯化,而是依靠日本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势力来进行法西斯化。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北一辉的理论是明治以来日本右翼军国主义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它立即与民间右翼势力结合,并迅速获得军部的支持。各种公开的和秘密的法西斯团体相继成立,形成强大的法西斯势力。最早建立的法西斯团体是犹存社,主要人物有北一辉、大川周明等,它不久分裂, 演变为“行地社”,并派生出一些组织。自 1920 年至 1929 年,各种法西斯

团体数达百余个。至 1932 年,各种“国家主义”团体共计 1900 多个,分合无常。除犹存会系统外,还有玄洋社、黑龙会等浪人团体;以国家社会主义标榜的经纶学盟系统;以官僚、军阀、财阀代表人物为核心组成的国本社; 从工会及“无产政党”中分裂出来的极右翼组织,如日本国家社会党等。

在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20 年代,比民间法西斯运动的产生略晚一些时候,日本军队中也兴起了法西斯运动。一批中下级军官订立盟约,制定纲领,结成横向的联系,最重要的组织有一夕会、樱会等。前者萌芽于 1921 年,正式成立于 1929 年,骨干分

子有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后者建立于 1930 年,以桥本欣五郎为核心。

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 进入 30 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当时的日本,农村破产,城市工人失业,中小企业生产萎缩。法西斯分子适应群众心理,针对政党腐化,财阀聚敛,官僚堕落等现象,纠集不满分子和野心家,在军部支持下,阴谋策动政变,制造恐怖暴乱。他们公开反共,并在“防止赤化”的口号下摧残一切进步力量。他们甚至不惜用杀死统治集团个别首脑人物的手段来达到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目的。

1930 年 11 月 14 日,爱国社社员佐乡屋留雄狙击滨口首相于东京车站。滨口重伤,次年身死。凶手曾被判死刑,旋即“恩赦”,改为无期徒刑,1940 年保释出狱。

1931 年,樱会分子在陆军省次官杉山元等支持下策谋于 3 月间发动政

变,拥戴宇垣一成。“九·一八”事变后,又策谋于 10 月间发动政变,拥戴荒木贞夫。这两起军事政变均因时机不成熟而中止。

1932 年 2 月 9 日,血盟团分子枪杀民政党核心人物,前藏相井上准之助。

3 月 5 日,又枪杀三井财阀最高领导人,三井合名公司理事长团■磨。

1932 年 5 月 15 日发生了震惊日本的“五·一五”事件。以士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陆海军法西斯分子袭击首相官邸、内大臣官邸、警视厅、政友会本部、三菱银行总店、日本银行等,首相犬养毅被杀。

“五·一五”事件后第三天,陆相就向元老西园寺施加压力说:“陆军

是反对政党内阁出现的”。结果,组成了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相的“举国一致”内阁。这届内阁是处理血盟团和“五·一五”事件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避免发生极端变化,保持统治阶级一致的内阁。总的来说,军部的政治发言权比以前大大加强,此后单独的政党内阁再未出现。日本的政党内阁时期

(1924—1932)总共维持了不到十年,便告结束了。

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1932 年 11 月,法西斯分子指责京都大学教授泷川幸辰的《刑法讲义》有危险的“赤化”思想。其实,泷川的刑法学说只是主张刑罚不要作为对犯人的报复,而要重视犯罪的社会原因;还提出只有妻子犯通奸罪而丈夫不犯通奸罪是不公平的学说而已。次年 4 月,文部省令泷川辞职,其所著《刑法讲义》被内务省禁止发行。1935 年 2 月,菊池武夫中将在贵族院全体会议上指责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①是“慢性谋反、明显的叛逆”,右翼团体纷纷起而呼应。3 月 23 日, 众议院通过决议,要求政府“明征国体”,即明确日本的国体是天皇制。4 月,内务省下令禁止发售美浓部达吉的宪法著作。8 月,日本政府发出了“明征国体”的声明。9 月,迫使美浓部辞去贵族院议员的职务。

上述两起事件标志着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法西斯的迫害已不仅限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者及劳动人民,而且扩及一切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

在法西斯化的过程中,陆军中的法西斯分子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继续搞政变,由天皇依靠军队直接进行统治,称作“皇道派”,拥戴前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大将和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大将,其成员多为下层军官,与民间激进法西斯组织联成一气。另一派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联络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以加速对外侵略,为此就必须“统制”

(约束)军队的行动,称作“统制派”,拥戴现任陆军大臣林铣十郎。其成员永田铁山(时任陆军省军务局长)、东条英机(时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 多为中坚干部。1934 年 11 月,陆军士官学校中的皇道派分子策谋军事政变被揭发,有关人员受到处分。事后,林铣十郎进行整军,真崎被免去教育总监职务,两派矛盾激化起来。1935 年 8 月 12 日,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中佐刀斩永田铁山于军务局长室。事后,相泽被审讯期间,皇道派极力辩护。统制派决定把皇道派势力集中的第一师团调离东京,两派矛盾更加激化。

1936 年 2 月 26 日清晨,皇道派的青年军官率领 1400 多名驻京部队发动了叛乱,袭击首相官邸和警视厅等地,杀害了斋滕实内大臣、高桥是清藏相、渡边锭太郎教育总监,侍从长铃木贯太郎重伤,首相冈田启介幸免一死。乱军要求解散议会,任命真崎为首相,建立“维新内阁”,罢免林铣十郎等。事件发生后,陆军首脑曾经动摇,甚至一度打算答应叛乱部队的要求,建立军事政权。但后来考虑到如果容许擅自使用部队,破坏天皇制军队的基本秩序,便会威胁到天皇制秩序本身,于是决定镇压叛乱,29 日叛军投降。二·二六事件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