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

中东的改革运动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文化圈的中心地区。现代化改革都要触及伊斯兰传统文化。因此,世俗化成为这一地区现代化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

中东地域性改革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为高潮时期。这次高潮由以下三次改革运动组成:1923—1938 年的凯末尔改革、1919—1929 年阿富汗的阿马努拉改革和 1925—1937 年伊朗的礼萨汗改革。

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朗三国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尽管政权形式不同,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巩固政治独立,因而现代化和民族化就构成了它们的基本特点。

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是中东地域型改革运动的原型和代表。阿富汗和伊朗的改革,大体上采用了凯末尔的模式。

同凯末尔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相比,礼萨汗在伊朗的改革稍逊一筹。但他的行政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改革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法制改革则把欧洲式的法典引入伊斯兰神权的封建伊朗社会中来。他的社会习俗改革表现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精神。但是,他的民族化却渗透了复古主义和大伊朗主义精神,并有强烈的反共倾向。

同凯末尔的成功的改革的相比,阿马努拉在阿富汗的现代化改革则是失败的改革。由于阿富汗社会发展水平的极其落后,而这次开明君主式的改革又没有形成一个领导改革的现代政党,没有一个切合国情的实际总体改革设想和执行方案,以及机械模仿、急躁冒进,对于军事改革的虎头蛇尾,导致了阿马努拉政权的垮台。但失败的改革仍具有其历史鉴戒价值。

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北非出现了三次改革:1924 年 1—11 月埃及柴鲁尔的改革、1921 年 9 月—1924 年 10 月阿卜德·凯利姆

在里夫共和国的改革和 1930 年 11 月—1935 年 10 月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埃塞俄比亚的改革。

在这三次改革中,柴鲁尔在短暂的十个月内,解决英埃关系问题占去大部分时间。他把埃及政府民族化放在重要地位,整顿了政府管理体制和加强对教育的拨款。

凯里姆改革的起点很低,保留了原来的部落酋长制,仅采取了加强中央行政管理的措施,他改革的重点在调整军事体制,建立一支统一的军队来代替分散的部落武装。里夫共和国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独立国家。对于一个部落酋长式的开明改革来说,总统制、内阁制、议会制,只能是部落人民的陌生的初级课程。

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改革是北非三次改革中最大的一次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和消灭封建分裂局面,而直接目的是为了保卫民族独立国家而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1931 年的宪法是以日本宪法为蓝本,把过去的习惯法用法律形式加以固定化和制度化。他的废奴运动,取消对农民的苛捐杂税,经济、教育和军事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些改革进程被外国的入侵所打断。

拉美地区的墨西哥改革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民主性的改革,将在本章第七节中加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