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争期间畸形繁荣的日本经济便陷入危机。1920 年 3 月 15 日,东京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暴跌,

接着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潮。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 3 月份是 549 日元,9

月份跌至 100.5 日元。

1920 年经济危机可以说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整

个 20 年代,日本经济基本上呈现萧条。工业方面,1919 年生产指数为 484

(以 1914 年为 100),此后逐年下降,1922 年降至 399.5。1923 年开始回升, 但速度很慢,至 1928 年才回升到 500。农业方面,米麦产量十年徘徊,明治以来持续增长的局面至此结束。①生丝出口曾是日本换取外汇的主要手段。20 年代以前,出口量大约每十年翻一翻,至此迅猛下降,1921 年降至 1500 多万磅,1928 年才回升到 1919 年的水平,约 3800—3900 万磅。

正当经济危机期间,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震级 7.9, 遭灾人口约 340 万,死者 99000 多人,伤者 10 万余人。日本政府以维持治安为借口,乘机大肆逮捕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残杀无辜的朝鲜人和旅日中国人。

政党内阁的出现 “ 米骚动”后上台的原敬内阁( 1918.8.29 — 1921.11.13)所面临的形势是:经济危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普选、减税。1919 年春,在野党宪政会①和当时反对政友会的国民党②也做出决议,要求立刻修改选举法,以便把群众运动局限在资产阶级议会的范围之内。在这种形势下,原敬认为应由政府逐步推行普选, “倘若根据群众的强制要求而造成破坏现代组织的形势,必将危害国家基础”。1919 年 3 月原敬内阁在第 41 次议会上提议修改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并

获得通过,再次降低财产资格限制,由 1900 年的 10 日元降到现在的 3 日元,

从而使选民人数从 150 万增加到 330 万左右。5 月 10 日,政友会在第 14 次

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共获议席 278 个。宪政会为 110 个,国民党为 29

个。1921 年 11 月 4 日,原敬被刺身亡。

原敬死后三周,大正天皇因病引退,皇太子裕仁摄政。继原敬内阁之后组成的是高桥是清内阁( 1921.11.13— 1922.6.12 ),加藤友三郎内阁

(1922.6.12—1923.9.27),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1923.9.2—1924.1.7)

和清浦奎吾内阁(1924.1.7—1924.6.11)。这几届内阁都不是政党内阁,而是由官僚、军阀巨头组成的所谓超然内阁。它们的任期都很短暂,反映了政局的动荡。动荡的原因在于民主运动和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统治集团对如何统治、如何扩张也有分歧。在这种形势下,宪政会、政友会、革新俱乐部接过民主势力的口号,高喊“打倒特权内阁”、“实行普选”、“改革贵族院和枢密院”,自称“护宪三派”,并把他们的活动称作“第二次护宪运动”

① 1877—1917 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农业平均每五年增长约 10%。

① 宪政会,首领加藤高明(三菱财阀岩崎弥太郎的女婿),后演变为民政党。国民党,首领犬养毅,后演变为革新俱乐部,终于并入政友会。

② 宪政会,首领加藤高明(三菱财阀岩崎弥太郎的女婿),后演变为民政党。国民党,首领犬养毅,后演变为革新俱乐部,终于并入政友会。

③,于 1924 年 5 月在大选中获胜,组成加藤高明内阁(1924·6·11— 1925·8·11),或称“护宪三派内阁”。这届内阁与前此元老推荐首相的办法不同,是由众议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被称作“政党内阁”,由此直到 1932 年“五·一五”事件(见后),日本政府一直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被称作“政党内阁时期”。政党内阁虽未能改变天皇制专制政体,枢密院、军部仍然拥有决策大权,贵族院仍然与众议院权力相等,然而首相须经众议员选举,这对明治宪法体制毕竟是一个重大突破,对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的军阀及其时正在出现的法西斯势力毕竟是一道重要障碍。

1925 年 2 月,加藤内阁在第五十次会议上提出“普选法案”并获得通过。

新选举法取消有关纳税额资格的限制,凡年满 25 岁以上之男子均有选举众议

院议员权,年满 30 岁以上之男子均有被选举为众议院议员权。但妇女仍无政治权。选民人数扩大至 1200 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20.8%。从自由民权运动以来凡 40 余年,日本人民和民主势力反复斗争,才争取到这种不完全的普选权。

加藤内阁一面制定“普选法”,另一面又公布“维持治安法”,其中规定:“凡以变更国体或否认私有财产为目的而组织结社或知情加入者处以十年以下之惩役或禁锢”。所谓“国体”,即是天皇制。这一条显然针对刚刚于 1922 年成立的日本共产党,而镇压范围则扩及工农群众和一般民主运动。

加藤内阁持续两届,其后由若槻礼次郎继任宪政会总裁并组阁

(1926.1.30—1927.4.20)。1926 年 2 月 25 日,大正天皇死,太子裕仁继位,改元昭和。

协调外交 加藤内阁和若槻内阁的外务大臣都是币原喜重郎。币原在任内(1924 年 6 月至 1927 年 4 月)推行了所谓的“协调外交”。从 1924 年起, 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在经济范围内进行,而不采取武力对抗的形式。日本为了克服国内的种种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当时也没有能力与英美列强武力对抗。因此,币原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与英美的妥协。1924 年 7 月,他在一次演说中阐明他的外交原则是:(1)“维持和增进正当的权益”;(2)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3)改善对美对苏关系;

(4)在对华政策上贯彻不干涉内政。币原所谓的“正当权益”,无非是以条约为依据的权益,即凡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维护这种权益,正是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则是为了有效地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1925 年 1 月,日苏签订了《关于规定两国关系基本原则的条约》,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日本从北库页岛撤兵。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币原外交较之过去的露骨干涉有所缓和,但必要时仍然诉诸武力,并非真正的“不干涉”。例如,在 1925 年的“五卅惨案”中,日本曾派出两艘军舰到青岛示威;在

1925 年 11 月郭松龄倒戈反击张作霖时,日本又出兵南满铁路沿线,协助张军,击败郭军。事后,币原还强辩说,这次派兵是“补充兵源”,“贯彻了不干涉内战的方针”,而非阻止郭军的军事行动。

③ 第一次护宪运动发生在 1912 年底至 1913 年初。日本人民和民主势力迫使军阀挂太郎辞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护宪”(维护宪法)。

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 1927 年春,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同时,

在中国,国民革命军正在北伐,于 3 月占领了上海和南京。日本在野党和军部乘机攻击现内阁的内外政策,迫使若槻内阁辞职,由大军阀、政友会总裁田中义—登台组阁。田中上台后,采用通货膨胀、政府给银行拨款等办法, 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了金融危机。

在对外政策方面,田中批判币原外交“软弱”,加紧对华武装干涉。为了阻止中国的北伐战争,1927 年 6 月至 1928 年 5 月,日本三次出兵山东。

1928 年 6 月,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田中内阁的侵华政策,

在 1927 年 6 月 27 日至 7 月 7 日召开的“东方会议”中表现得最为露骨。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明确指出:日本对“满蒙”,特别是对东三省, 应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实即要将东北和内蒙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侵占; 凡对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地位权益有侵害之虞时,则不论来自何方”, 都要决心为“防卫”而采取断然措施。正是这一纲领所确定的侵华方针,导致了几年后的“九·一八”事变。“东方会议”的文件,日本官方公布者只此一个。1929 年,中国《时事月报》刊登了一份与“东方会议”有关的秘密文件,名为《田中内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通称“田中奏折”。关于“奏折”的真伪,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但折中所说“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设想,则和日本帝国主义以后的侵略历程是一致的。

血腥的“三·一五”和“四·一六” 在国内,田中内阁实行恐怖统治。1928 年 2 月,普选法开始实施,政友会虽取得微弱的多数,日共支持的劳农党也获得 19 万多张选票,各种“无产政党”共得票 48 万张。日本统治者极为震惊。3 月 15 日凌晨,日本警察机构全体出动,在全国各地逮捕了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 1000 多人,许多革命者惨遭毒刑。4 月 10 日,日本政府勒令劳动党、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无产青年同盟三个左翼组织解散。6 月, 田中内阁修改“维持治安法”,把以变革国体为目的的结社者处以死刑或无期徒刑。10 月 6 日,日共中央委员渡边政之辅在被捕时英勇牺牲。1929 年 4

月 16 日,政府再次大逮捕,日共领导人市川正一等中央委员全部被捕,其他被捕者近千人。

田中内阁的内外政策激起了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在中国, 抵制日货的反日斗争遍及全国,日本对华贸易额锐减。1928 年 12 月,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东三省的阴谋。在日本国内,以日共为首,各民主阶层广泛开展反对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29 年 3 月,民政党①也指责说:田中内阁在山东驻兵两年,耗资数千万, 激起中国反感,陷日本侨民于绝境。7 月 2 日,田中内阁垮台,滨口雄幸的民政党内阁成立。

① 民政党于 1927 年 6 月成立,全称是“立宪民政党”。与“立宪政友会”(1900 年成立)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两大资产阶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