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慕尼黑协定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 捷克斯洛伐克位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国如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则向东进攻苏联时,可用它作为桥头堡; 向西进攻法国时,可无后顾之忧。而且,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后,还可占有它的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垂涎已久,他企图利用苏台德问题作为入侵的突破口。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 350 万德意志人居住在西北边境的苏台德区。苏台德区战前属于奥匈帝国,从来不是德国的领土。德意志人作为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民族,没有受到歧视。但早在 1933 年 10 月, 希特勒就唆使康拉德·汉来因,成立了苏台德德意志党,专门从事分裂活动, 阴谋把苏台德区并入德国。还在吞并奥地利以前,德国作战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勃洛姆堡根据希特勒的指示,于 1937 年 6 月 24 日制定了代号为“绿色

方案”的突然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占领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就在 1938

年 3 月 28 日召见汉来因,面授机宜,命令他继续不断提出“捷克斯洛伐克政

府不能接受的种种要求”。根据希特勒的指示,汉来因于 4 月 24 日在卡尔斯

巴德召开苏台德德意志党代表大会,提出了 8 条纲领,要求在苏台德区建立一个德意志区,实行完全自治;苏台德区全部官职由德意志人担任,等等。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深知对汉来因无论做出多大让步,也不能使他的主人希特

勒满意,但在英法的压力下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了苏台德德意志党的要求,可是汉来因分子仍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区完全自治为借口中断了谈判。 5 月 18 日,捷情报机构报告谈德军正在边境集结。5 月 19 日,莱比锡的

一家报纸登出了德军调动的消息。鉴于奥地利被突然占领、汉来因分子无理中断谈判,现在又传来德军集结的消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 5 月 20 日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

事变突然发生,出乎英法意料之外。它们不能允许未经交易就由德国自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5 月 21 日,法国外交部长宣称,如果德军越过德捷边界,法国将履行 1924 年《法捷同盟友好条约》的义务。同日,英国也声明, 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英国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自己不会介入。五月危机期间,苏联政府多次声明,要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

纳粹德国当时尚未做好战争的准备。在捷克斯洛伐克决心抵抗入侵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5 月 23 日,希特勒指示德国外交部通知捷驻柏林公使,说德国没有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德军在边境集结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五月危机”得以克服的事实说明:只要捷克斯洛伐克自己坚决抵抗,又有国际社会的援助,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是完全可以制止的。

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希特勒在“五月危机”后,继续全力推行他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1938 年 5 月 30 日,他下达了关于“绿色方案”致三军总司令的命令。命令说:“在最近的将来用军事行动去粉碎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不能变更的决定。”命令指出,就军事行动来说,应充分利用突然袭击,“办法是在和平时期就采取适当的准备措施,并以意料不到的速度发动进攻。”

英、法在“五月危机”中的表现,表面上看来是很坚决的,实则不然。5 月 22 日晚,英国驻巴黎大使菲普斯往见法国外交部长博内,向他宣读了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的来电,内称:“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王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电报强调说, 法国政府不应根据英国政府 5 月 21 日的声明,就以为英国会立即与法国采取联合一致的军事行动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免遭德国的侵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报认为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法国和英国,即使再加上可望来自俄国的援助,也不足以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免遭德国蹂躏。”英国的这种态度正是法国绥靖派所欢迎的,以后他们多次以英国不肯援捷为理由,来为自己拒绝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的行为作辩解。

为了使捷克斯洛伐克尽早屈服,7 月 26 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宣布:英国议员伦西曼将“应捷克政府之请”去布拉格,“仅仅以他个人的身份”充当捷政府与苏台德区德意志党人之间的“调解人”。其实,伦西曼的布拉格之行并非出自捷方的邀请,而是英国为了便于自己直接插手,硬逼出来的。伦西曼在他的“调解活动”中,完全站在德国和汉来因分子一方,公然主张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在德国和英、法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于 9 月 4 日召见苏台德德意志党的头目,几乎全部接受了“卡尔斯巴德纲领”,同意给他们广泛的自治权利。但是,希特勒的根本目的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问题

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因而捷方的让步并不能使他就此罢手。9 月 7 日,希特勒指示汉来因中断同政府的谈判。9 月 12 日晚,他在纳粹党代表大会上, 大骂捷克斯洛伐克和贝奈斯总统,叫嚣不能容忍捷克的现状继续下去。与此同时,英法的报刊极力渲染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绝对不能为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而冒大战的风险。

战争恐怖的气氛已经造成。张伯伦认为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实现英德谅解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 9 月 13 日晚急电希特勒,建议立即与他商讨“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得到希特勒的同意后,9 月 15 日,69 岁高龄的张伯伦生平首次乘飞机到达德国慕尼黑,遂即前往伯希特斯加登会晤希特勒。在会谈中,希特勒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使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 300 万德意志人回归德国。为此,他将面对任何战争,甚至冒世界大战的危险。不论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行事,他将寸步不让。张伯伦表示,他不能代表整个英国政府发表明确的声明,但就个人的看法而言,他承认苏台德区分离的原则,并希望回国后取得政府的批准。

张伯伦回国后,同法国政府共同起草了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声明,于9 月 19 日交给捷方。声明认为应将苏台德德意志居民超过 50%的地区立即直接让渡给德国,否则“和平的维护和捷克斯洛伐克切身利益的安全,便不可能获得切实的保障。”声明还表示,英国首相必须于 9 月 21 日以前同希特勒重开谈判,因此希望尽快予以答复。英、法政府的声明引起了捷克斯洛伐克举国一致的愤慨,捷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份实质上等于最后通牒的外交照会。但是英、法政府训令它们的驻捷公使,以极其强硬的措词表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如果作否定的答复,就得负挑起战争的责任。”如此,英国将“置身事外”,“法国将不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战争,即不履行条约。”英、法公使还要求“必须尽速回答和无条件地接受”。英、法竟然要一个遭到侵略威胁的小国把自己的领土拱手让给侵略者,否则就要负挑起战争的责任,这实在是蛮横达于极点的强盗逻辑。9 月 21 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了英、法两国的建议。

9 月 22 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在哥德斯堡和希特勒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张伯伦以为英、法的建议这次可以使希特勒满足了,不料希特勒说形势已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德意志族占居民 50%以上的地区由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德意志族不占居民多数的地区,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同时还要满足匈牙利和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领土要求。9 月 23 日,希特勒把一份备忘录和标有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的地图交给张伯伦,限期捷方在 9 月 28

日交出苏台德区,后来又假惺惺地作了一点让步,容许把交接日期宽延到 10

月 1 日。

慕尼黑协定 对于纳粹德国的暴力威胁,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义愤填膺, 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要求抵抗侵略。9 月 25 日,捷驻伦敦公使把拒绝哥德斯堡条款的照会交给了英国。9 月下旬,苏联政府多次声明,将根据《苏捷互助条约》立即给予捷克斯洛伐克以有效援助。苏联还把 30 个步兵师调往西部边境地区,空军和坦克部队也已处于充分戒备状态。但是,贝奈斯政府一味依赖英法,而不积极谋求自救之策,更不敢接受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9 月 27 日,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说,公然表示:“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这篇演说进一步给希特勒壮了胆。28 日,张伯伦分

别写信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议由英、法、德、意、捷五国举行会议,讨论领土割让事宜。同日,希特勒同意召开国际会议,向英、法、意三国发出邀请,但不让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参加。

9 月 29 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同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举行会议。30 日凌晨,四国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苏台德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 10 月 1 日至 10 日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都不得损害,无偿交给德国。协定的附件规定,英、法将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略;德、意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才给予保证。

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当事国,但它的两名代表未被允许参加会议,仅在会议结束后,才被带到举行会议的大厅。张伯伦把协定的文本交给捷方代表马斯特尼去宣读,毫不掩饰他的困倦,不停地打呵欠,没有一点窘迫的神色。法国外交部秘书长莱若蛮横地说,英、法不再等待捷方的答复,认为这个计划已被接受。

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它不是像张伯伦所吹嘘的那样,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而是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协定》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英法只图苟安一时,以为借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便可缓和它们自己与德国的矛盾,英国甚至妄想在德奥合并、苏台德区割让和但泽问题解决后,即可实现英德之间的“总谅解”,保住大英帝国的既得利益。但是,英法越是退让,希特勒越是看不起它们,轻蔑地把他的对手叫做“一批可怜虫”,越是敢于放手发动侵略战争。慕尼墨会议后不到半年, 德国便灭亡了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