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旧民主主义的结束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统治局面。北洋军阀系统的皖系和直系军阀,以及盘踞各地的军阀之间混战不休。1917 年 7 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也是辛亥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倡导革命的尾声。

1918 年 5 月,护法军政府改组,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1919 年 2 月的南北政府议和,只是军阀们之间的暂时妥协。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继续发展,必然要引起新的、更大的革命高潮。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00 万,增至战后的 200 万。工人罢工次数也在逐年递增:

1915 年 8 次,1916 年 16 次,1917 年 23 次,1918 年 30 次,1919 年前 4 个

月 19 次。中国知识分子、城市工商业者和少数民族,都在奋起抗争。中国在酝酿着一场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 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主编陈独秀明确表示该刊旨在树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对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说,反对把孔教列入宪法。李大钊、吴虞也著文抨击封建专制思想。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的运动不断深入。1917 年 1 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聘请不同学派学者任教,使该校成为传播新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 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1919 年 4 月 30 日,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规定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继承。这项无理决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 月 4 日,北京 13 所学校 3000 多名学生举行抗议示威,并集会于天安门前。他们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和“抵制日货”。在北京学生运动的推进下,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学生及日本、法国的留学生,都开展了爱国的群众运动。

6 月 3 日,北京军警逮捕爱国学生近 200 人,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愤慨。

从 6 月 5 日开始,中国工人在上海、京汉铁路长辛店、京奉路唐山、杭州、九江、天津、济南等地,举行了政治大罢工。这次罢工对扩展运动和争取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上海商界举行了罢市。在此形势下,中国外交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的得以实现。

北伐战争 五四运动后,在此前已展开的新文化运动,进而形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运动。它同日益兴起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条件已经成熟。1921 年 7 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

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陈独秀被选为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它自 1922 年 1 月至

1923 年 2 月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宣言中,把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因而成为同共产党合作的共同纲领。

由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出现了革命的高涨;而革命的高涨,又促进了军阀内部的分化。1924 年 10 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结束了直系军阀的中央政权。以此为契机,在全国开展了国民议会运动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1925 年的五卅运动,推动了省港大罢工,促成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1926 年 7 月 1 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北伐宣言》,7 月 9 日,国民革

命军开始北伐。北伐军出师后不过 10 个月,歼灭了数倍于自己的吴佩孚、孙传芳军阀部队,从广州进军武汉、上海、南京,占领了半个中国。与此同时, 工农运动猛烈发展。1927 年工人联合学、商各界收回武汉、九江租界。1926 年 10 月、1927 年 2 月和 3 月,上海工人举行了 3 次武装起义。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正当革命深入发展之际,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叛变。7 月 15 日,汪清卫在武汉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