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首先表现在生丝出口锐减,丝价迅猛下跌。1929 年,丝价平均每捆 1350 日元,1930 年 3 月跌至 1058 日元,9 月间跌至 500

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 年 9 月与 1929 年 3 月相较,8 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 37%。为了逃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在 50 个主要产业部门强制建立卡特尔,限制生产,淘汰中小企业,裁减员工,降低工资。据官方统计,1931 年日本失业工人达 413 000 人,1932 年达 489 000 人,加上半失业

者,数达 300 万人。

危机对农村的打击尤为严重。尽管 1930 年大部地区农业丰收,但因价格猛降,反成为“丰收饥馑”。蚕农、粮农、菜农均遭打击,民谣说:“五十颗白菜一包敷岛,一百把芜菁一包蝙蝠。”①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 47 亿日

元,平均每户 837 日元(全国农户约 500 多万)。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又逢灾

歉,农民以草根活命。青森县农村青年妇女卖身价只值 9 日元。

军需通货膨胀与“军财抱合” 经济危机冲垮了“井上财政”的如意算盘。所谓“井上财政”是指滨口内阁(1929.7.2—1931.4.14)时期起用原日本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1869—1932)为大藏大臣所推行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一是紧缩通货,用降低工资、加强劳动强度等办法推行“产业合理化”,以降低成本,扩大出口;二是追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除禁止黄金出口的禁令,恢复金本位制。不料,世界经济危机迅猛袭来,1931 年 9 月起,英美等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同年 11 月,滨口被刺,不久身死。继任的

若槻礼次郎内阁只存在了 8 个月。1931 年 12 月,政友会的犬养毅组阁后立即下令禁止黄金出口,停止日元兑现,恢复通货膨胀政策。

当时,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于是,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军需通货膨胀”,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军财抱合”,亦即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重工业与化学工业的突出发展,出现了一批与军事关系密切的新财阀,主要有:久原财阀(鲇川财阀)②、野口财阀①、森财阀②、“日曹”康采恩③、“理研”康采恩④、中岛飞行机康采恩⑤。这些新财阀的资金不如老财阀雄厚,更加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因而与军部的勾

① 敷岛、蝙蝠,均为最劣质纸烟。

② 创办人久原房之助,后由其亲戚鲇川义介接管,形成“日产”康采恩。

① 创办人野口遵,其企业称“日窒”康采恩。窒,窒素,即氮氕。

② 创办人森矗昶,经营电力、化学工业。

③ 曹,曹达,即苏打。创办人中野友礼。

④ “理研”,即理化学研究所。

⑤ 创办人中岛久知平,于 1931 年开始制造“中岛式”战斗机。

结更密切。当然,老财阀在造船、煤炭、钢铁、制铝等与军事有关的部门中也有很大的投资,与军部势力也有很深的勾结。军需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使新财阀迅速发展,老财阀的军事扩张倾向也大大加强,形成“军财抱合”。从 1931 年到 1936 年,日本政府岁出总额扩大约 50%,军事支出则扩大 1.4 倍。1936 年,全国国民收入约 146 亿日元,军费约占 7.4%, 平均每人每年负担军费超过 10 日元。1934 年,陆海军省指定的 89 家主要公司赢利总额超过 1 亿日元。日本工业结构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1918 年,纺织、食品两大工业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 61.8%,重工业(金属、机械、电力、煤气)和化学工业仅占 28.9%;至 1937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改变为 33.1% 和 57.2 %。

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是日本法西斯构筑“总体战”体制的组成部分,日本民间企业被加速纳入军事轨道。

倾销政策 军需通货膨胀,禁止黄金出口,其结果是日本国内物价迅速上升,日元对美元的比值则大幅度下降。1931 年 12 月,每 100 日元合 49.375

美元,至 1933 年 5 月仅值 23.662 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降低。对内保持垄断性高物价以加重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对外不惜接受严重的国际贸易剪刀差廉价输出,30 年代前期的日本正是推行这种倾销出口政策的典型。从 1931 至 1934 年,日本出口额从 11.5 亿日元增至 21.75 亿日元。

日本商品到处冲击,震动欧美各国,以致他们惊呼“经济黄祸”。1932 年 8 月,日本纺织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1933 年 2 月,以英国下议院动议抵制日本商品为开端,各国陆续废除对日商约,限制日货进口,1935 年起日本出口呈现呆滞。

“协调外交”的破产 所谓“协调外交”,是 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条件下的产物。当时的日本虽为“五强”之一,但经济上还很脆弱, 摆脱不了对美英的依赖,军事上也还不能与美英较量。但“协调外交”并不是和平外交,一旦日本侵略权益受到威胁时,就要诉诸武力。虽然如此,军部势力仍嫌“协调外交”软弱。1930 年 1 月 21 日,英、美、法、意、日五

国海军裁军会议在伦敦召开。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于 3 月 13 日达成协议,日本大型巡洋舰对美国的比率为 60.22%,轻巡洋舰为 70%,驱逐舰为70.3%,潜水艇与美国相等。日本海军军令部强烈反对,认为滨口内阁未经军令部同意就决定海军编制是“侵犯统帅权”,以致伦敦海军条约虽在当年4 月签字,拖到 10 月日本枢密院才予以通过,再经天皇批准。接着,“九·一八”、“一·二八”相继发生。30 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局面的消失,日本内外矛盾日益激化,“协调外交”终于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