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在历史上始终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 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电力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20 世纪前半期,虽然经历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但总的来看,经济仍

有较大增长。以煤、钢、石油、汽车为例,它们在 50 年内的世界总产量分别为:

产 品

1900

1938

1950

50 年内增长倍数

钢(亿吨)

028

1.10

1.89

6.75

煤(亿吨)

6.3

14.3

18.2

2.84

石油(亿吨)

0.2

2.8(1937)

5.2

26

汽车(万辆)

0.9

401

1045

1161

1930—1950 年发达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

国 别

1930-1940

1940-1950

国 别

1930-1940

1940-1950

加拿大

5

4.1

意大利

0.06

-0.07

美国

3.9

4

荷兰

1.7

2.9

日本

7.8

-4

挪威

1.7

4.1

比利时

-6.9

英国

1.1

丹麦

0.08

6.1

澳大利亚

法国

-6.3

10

联邦德国

4.3

-9.1

上述发达国家主要物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为:

年份

物资名称

1928

1940

1950

生 铁

88

88

87

原 钢

89.8

91.9

88.3

水 泥

78

81.6

68

硫 酸

66.6

84.8

92

货运汽车(产量)

93.9(1929)

80.8(1938)

86.1

客运汽车(产量)

99.8(1929)

98.6(1938)

98.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原来以传统工业称雄的英、法被后起的美、德迅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一直到 19 世纪中叶还主要是一个农业国。1820—1860 年间,农产品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 75%以上,随着工业的发展,到 1921 年,这一数字降至 48%。美国虽起步较晚,但它善于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主要是英国的)和管理经验,工业发展较快。(至 20 世纪初,已具有了自己的重工业基础,)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就以科学技术促进美国 20 年代的经济繁荣为例,造成美国 20 年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泰勒制)而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在 20 年代,美国人口增加 12%,而工业生产几乎增加了 1 倍,

每个工人的生产率也几乎增加了 1 倍。国民收入增加了 200 亿美元。这十年中,发展最快的是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建筑业。正如密契尔在研究“经济变化研究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所写的那样:“自从 1921 年以来,美国人民比以前更能有效地把智慧应用于逐日的工作上面⋯⋯。把科学使用于工业的整个过程比以前更为深入了。人们还作了不断的试验,把科学应用到管理、工会政策和政府的行政事务方面去,使效率更为增加。”

1914—1929 年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 15 年。福特汽车公司由于实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和产品的标准化,以及使用新的高度炭化钢材制成的工作母机,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该公司 1903 年成立时,年产汽车 195 辆,

1908—1909 年产量达 10666 辆。1913 年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装配一辆

汽车的时间由 20 分钟缩短到 1914 年的 5 分钟,汽车基价由 1910 年的 950

美元降到 1924 年的 290 美元。工人每天劳动时间由 9 小时减为 8 小时,最低

工资还增加 3 美元。1924 年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小汽车日销售量达 125 万辆,使汽车由少数富人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迅速得

到普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钢铁、石油、橡胶、玻璃、油漆、制革、以及公路建设的大发展,从而形成了 20 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与英、法相比,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技术主要是从英国引进的。18 世纪末,从英国引进第一台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至 1840 年, 在普鲁士铁路上运行的机车中,90%是从英国进口的,至 1844 年底,89%的铁轨是英国或比利时制造的。然而,德国有重视国民教育的历史传统,善于在借鉴别国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故工业发展很快。到 1853 年,

70%的机车是本国制造的,铁轨不仅全部自给,且有出超。德国只用了 10—

15 年的时间就摆脱了对先进国家的依赖。20 世纪初,它的科研水平已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1901—1920 年间,德国共有 16 人获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 而同期,英国 7 人,法国 7 人,美国 4 人。在应用技术方面,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都是首先由德国人发明制造的,并形成了电气化的高潮。电力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动力,且用于照明、通讯、广播等各个方面。1913 年德国生产的电器产品占全世界的 34%,美国占 29%;1890— 1913 年电气工业总产量增长了 28 倍。德国的化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从煤焦油中提取苯、氨,以及人造染料的发明、大量生产硫酸和苏打方法的掌握,这些都使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工产量跃居世界首位。1913 年,全世界至少 3/4 的染料来自德国。治疗梅毒的特效药“六○六”为法本公司所垄断、从空气中提取制造炸药的主要原料硝酸盐这项重大发明使德国在一战中英国对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的封锁失去意义。化肥、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农业增产。1878—1913 年,小麦产量提高了 90%,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 1 倍。由于采用了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特的碱性炼钢技术和电炉炼钢法,使德国的钢铁工业突飞猛进。1875—1913 年,生铁和钢产量增长了 7 倍。1900 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法的总和。1914 年德国铁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 1/4,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汽车、造船业也蓬勃兴起。1914 年德国已拥有战舰 242 艘,海军力量雄居世界第二位。在各项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德国仍遥遥领先。20—30 年代,德国获得各项诺贝尔奖金的人数为 16 人, 同期,英国 14 人,美国 12 人。德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1.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终于使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不可避免。战争又加深了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从而引起革命,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俄国取得胜利。二战后,又在中国等一系列欧亚国家中取得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世界 1/3 的土地上成为现实。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导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如汽车、航空、化工、电器制造、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而传统工业部门如采掘业、纺织业等则相对衰落。以美国为例。1880—1914 年间增长率在 6 倍以上的有 20 个行业,其中 13 个行业是新兴部门。在此期间,这些新兴部门的产

值增长 17.6 倍,约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 4 倍,其中与汽车有关的三个

部门(机车车辆、橡胶制品和石油炼制部门)的产值甚至增长了 27.7 倍。此

后,1914—1948 年,继续以高速度持续增长,上述各部门的产值又增长 9.6

倍,与汽车有关的三个部门又增长了 21.3 倍。

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选育良种,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所需劳动力却大为减少。农业上节约的劳动力相当大一部分

转移到第三产业,促使第三产业兴起。美国农业劳动力的人数由 19 世纪 60 年代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下降到本世纪 20 年代末的 20%左右,1945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 12%左右。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1929 年已达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1.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仍以美国为例:

美国居民食品结构(%)

年份食品各类

1909 — 1913

1947 — 1949

鱼肉类

15.8

17.3

油 类

23.1

30.3

水果蔬菜

4.4

6.0

淀粉食品

42.5

27.0

糖 类

11.7

15.7

至于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交通的方便、快捷,更深刻的变化还在于它重构了美国的城市社会生活。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郊区的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恶化, 追求居所的独处和浪漫的大自然,从而使城市人口纷纷向郊区迁移。汽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不仅是钢铁、橡胶、公路建设等事业,还有种种为汽车及其拥有者服务的行业, 如加油站、停车场、汽车旅馆、供人们坐在汽车里看电影的汽车影院、活动房屋、快餐店⋯⋯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带有鲜明的汽车特色。

此外,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正如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也有其负面效应。20 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汽车的普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本世纪 60 年代以前著名的“八大公害”中;至少一半发生在

1950 年前。它们是:(1)“马斯河谷事件”。1930 年 12 月,比利时马斯河

谷工业区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过高,致使 60 多人死亡;(2)“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 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因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与大气中的尘粒结合,形成致害毒素,致使 5500 人染病,17 人死亡。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 年代初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市。由于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毒雾,刺激人的感官而造成危害。(4)“水俣病事件”。1935—1956 年发生于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由于含甲基汞废水污染水体,使鱼类中毒,人食了毒鱼引起中枢神经疾患而致残、致死。

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并非是科学技术本身的罪过。这是资产阶级为追求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75、372 页。

利润而不惜牺牲环境,或是政府对环境污染缺乏立法和疏于管理所致。环境的恶化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抗议,从而成为战后发达国家环境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1945 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不仅造成 20 万和平居民的伤亡,而且强烈地震撼了世界人民的心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全世界又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世界人民不得不行动起来,在战后初期开展了全球规模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

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如果人类能把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全部应用于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那么,未来世界的前景将是十分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