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美国参战后,苏、美、英三国政府多次商讨这个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首要战略问题,它们之间意见分歧,矛盾迭起。一是在苏联和英美之间, 主要表现为在什么时间开辟;另一是在英美之间,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什么地点开辟。有时两者又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争论激烈,甚至因难于协调而有动摇反法西斯联盟的危险。这些分歧是苏、美、英之间不同国家利益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然而,大敌当前,又促使它们在几经周折后求同存异,互相妥协。正是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和共同努力,使第二战场经过 1942 年、1943 年和 1944 年 5 月几次延期后终于开辟。

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在英国本土集中兵力近 288 万、飞机 15700 多架和舰艇 6000 多艘, 准备了由37 万立方米混凝土和300 吨钢材制造的几百个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两座人造码头和一条海底输油管。此外,还计划从地中海向法国南部进行另一次有 10 个师兵力登陆的配合作战;在美国还有约 41 个师整装待发。为了迷惑敌人,盟军在英吉利海峡最窄部分制造主攻的假象。

1944 年 6 月 6 日 1 时 30 分,盟军 3 个空降师先在诺曼底的德军防线后

方空降。经海空炮火猛烈轰击后,清晨 6 时 30 分,先头部队 5 个师也分别向

5 个滩头登陆。参加这次突击的作战飞机达 1 万多架,运输机约 2000 架,各

类舰艇 4000 多艘。德军统帅部对盟军的主攻方向判断失当和指挥错误,没有

及时投入援军,使登陆的盟军站稳了阵脚。到 6 月 12 日各滩头阵地联成一片,

登陆的盟军已达 326500 多人,超过了德军投入战斗的 14 个师。

诺曼底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 月 6 日到 7 月 24 日),双方争

夺滩头阵地和集结必要的后备部队;第二阶段(7 月 25 日到 8 月 25 日), 盟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并解放巴黎。从整个战役,特别是从第一阶段的进程来看,战斗十分激烈,盟军进展并不顺利,原计划在登陆后 5 天内要占领的地

段,因德军顽强抗抵,直到第 50 天才大体完成。原定与诺曼底战役同时进行

的法国南部登陆作战,因准备不及而推迟到 8 月 15 日。当这支由 50 万兵力

(其中半数以上是法军), 1000 辆坦克、1500 架飞机和 1300 多艘舰艇所组成的部队,在土伦和戛纳之间登陆后,与诺曼底滩头出击的盟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时,战局已定。德军为了避免覆没,仓惶后撤,持续了近 2 个半月的诺曼底战役,终于以法国首都巴黎的光复而胜利结束。

在诺曼底战役中,德军损失兵员约 40 万(其中半数被俘),坦克 1300

辆、火炮 2000 门、飞机 3500 架和各种车辆 20000 辆。盟军伤亡高于德军,

约 21 万。这次战役计划周密,规模宏大,行动巧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

第二战场开辟后欧洲反法西斯联盟的武装力量就从东西南三个方面向法西斯收缩罗网,使战争进入了粉碎纳粹德国的最后决战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法西斯立即崩溃。面对盟军的攻势,希特勒又进行总动员,增强了西线的防御力量。不仅如此,他还乘 10 月以后东线战事暂时的相对平静,把原来打算用来对付苏军冬季攻势的预备队——精锐的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作为主力,集结了一支约 28 个师的突击力量,在阿登地区进行孤注一掷的反扑,指望突破美军防线中的薄弱地段,强渡马斯河,夺取安特卫普,重演四

年半前的历史,再次把盟军赶下海去。然后回过头来再对付东线苏军以扭转战局。12 月 16 日,德军兵分三路,突然出击,一举突入盟军防线纵深约 90 公里,给盟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混乱。但是此时的德军已有无法克服的根本弱点——兵力和装备不足。圣诞节(12 月 25 日)前后,德军前锋在距马斯河 4 公里处被迫停顿,战局开始稳定。为了免遭来自南北两路盟军的反攻夹击,1 月 10 日希特勒无可奈何地下令将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撤出战场。1 月 12 日,苏军在东线发动规模空前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支援盟军。16 日反攻的盟军会师,28 日终于恢复了原来的战线。在西线这次最大的阵地战中,德军损失约 8 万多人,希特勒消耗了他仅存的战略预备队。盟军死伤也近 8 万

人,原来的进军计划因此推迟了 6 个星期。希特勒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在西线的冒险未能得逞,却加速了他在东线的失败,而东线的惨败又促使德军在西线迅速崩溃。可见,第二战场开辟后,反法西斯联盟东西配合,互相支援,使德军腹背受敌,无所适从,屡战皆北,终至败亡。

苏军解放沦陷国土 1943 年底,苏军已收复沦陷国土约 2/3,作战经验和指挥艺术更加成熟。日本处于困境,苏联已无后顾之忧,可投入战场的兵力和兵器装备占有明显的优势。实施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具备。

苏军从 1944 年 1 月起,在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战线上,集中兵力连续不断逐次实施几个相互联系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即在一次进攻战役尚未结束时, 就发动另一次进攻。在有的战役中,还同时实施几个方面的突击,使德军难以判断苏军的主攻方向,不能及时作出有效反应,顾此失彼,而苏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进攻一个接一个,使德军疲于奔命,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是 1944 年著名的十次突击。

十次突击分两个阶段实施。从 1944 年 1 月至 5 月是第一阶段,在北南两

翼进行了三次突击。其中第一次是列宁格勒战役,这座艰苦卓绝奋战了 900 天的英勇城市终于解围,赢得了胜利。经过三次战役,德军两翼被削弱,使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处于翼侧暴露的不利地位。从夏季到年底是第二阶段,又进行了七次突击,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从 6 月 23

日开始的第五次突击,即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投入约 140 万兵力,还有 14 万游击队员配合作战。由于德军统帅部对苏军打击方向的判断失误,把预备队中 4/5 的坦克和机械化师集中在苏联南部,因此中路德军在苏军打击下溃不成军,被歼约 35 万人。7 月 17 日投降的 57600 名德军俘虏,20 人一排, 被解押列队经过莫斯科市区,被讽称为战争期间“进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国人”。这次辉煌的胜利是德军在东线末日的开始。第二阶段的突击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后进行的,处在夹击中的希特勒认为西线离德国更近,形势更迫切,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去那里作战。这样,苏军前进的速度就更快了。到 1944 年底,收复了几乎全部国土,并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芬兰、挪威的部分国土。芬、罗、保、匈退出了战争。1944 年是苏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欧洲人民反法西斯奴役的斗争也空前高涨。

欧洲的抵抗运动 德国法西斯对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实行最残暴、最黑暗的统治,约有 2000 万人(半数是苏联平民和战俘)被大规模屠杀,其中 1100 万人是在奥斯威辛、布痕瓦尔德、达豪和索比堡等上万个集中营内被惨绝人寰地杀害和折磨致死。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灭绝种族政策。当时在德国控制和占领地区的犹太人约有 1000 万,惨遭杀害的就有约 600 万人(其中儿童

1/6)。此外还有约 800 多万(其中妇女 1/4)平民和战俘被押到德国做苦工。欧洲各国人民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积极组织武装斗争,开展抵抗运动。波兰人民在欧洲最早起来与德国法西斯进行顽强斗争。游击队人数超过

50 万,仅次于苏联和南斯拉夫。震惊世界的 1943 年 4 月华沙犹太人起义和

1944 年 8 月的华沙起义,都谱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战争最后阶段,在波兰

共产党领导下与苏军并肩作战的波军有 40 多万,是除苏军外唯一参与攻克柏

林,并把国旗插上布兰登堡大门的军队。在西方盟军中参加作战的另外约 20 万波兰军队,与盟军一起转战了几乎所有的西欧和地中海战场。同时,还有几万波兰人参加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抵抗运动。在战争期间,波兰牺牲了 600 万人(半数以上是犹太人),超过全国总人口的 1/6,按人口比例计算是二战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

南斯拉夫军民自德、意入侵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结合起来。1944 年 10 月 20 日在苏军配合下,收复了自己的首都贝尔格莱

德,继而解放全国。到战争结束时,南斯拉夫解放军已发展到约 80 万人, 其中 1/5 是妇女。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于 1941 年 11 月 8 日成立后,领导人民不屈不挠地展

开山地游击战,抗击德意法西斯。到 1944 年 10 月,民族解放军已发展到 7

万人,并于 11 月 29 日解放了全部国土。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人民当苏军进入国境后,在共产党参与或领导下,进行了武装起义。罗马尼亚共产党与各爱国力量一起组成了全国军事委员会,策动军队倒戈,于 8 月 23 日推翻了安东尼斯库政府。同年 9 月 9 日,

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 2 万多游击队和工农群众,从首都到地方占领城乡,建

立了新政权。两国的武装力量(罗 52 万、保约 20 万)与苏军一起作战,一部分还越出国境,追击德军。

法国国内各派抵抗力量在1944 年3 月建立了由戴高乐委派总司令的内地军,在第二战场开辟后,发展到 50 万人,其中由共产党领导的约占半数。盟

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就得到了相当于 15 个师的法国内地军的配合支援。8 月 19 日,巴黎人民起义,25 日在戴高乐指挥下的装甲部队协同下,解放了自己的首都。

意大利投降后,德军占据意大利北部,负隅顽抗。1943 年 9 月 9 日,中央民族解放委员会在罗马成立,意大利共产党在北部山区建立了“加里波的” 游击队,人数发展到 15 万多,并与其他抵抗组织共同建立了“自由义勇军”, 总兵力近 26 万。德军不得不从前线调回 1/3 的兵力来对付游击队。1945 年 4 月 23 日,民族解放委员会发出总罢工、总起义的号召,解放了米兰、都灵、

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城市,并在 4 月 28 日处决了企图逃往瑞士的墨索里尼,基本上解放了北部国土。

欧洲其他各国人民也都开展了各种抵抗运动。希腊、比利时、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都有人民武装在与法西斯战斗。挪威抵抗战士就曾在 1943

年 2 月和 1944 年 2 月两次深入虎穴,破坏了德国制造重水的设备,粉碎了希特勒抢先制造原子武器的企图。需要指出的是德国人民也与法西斯进行过长期的殊死斗争,约 100 万人先后被投入集中营。1944 年 7 月 20 日,以德国国防军部分军官为主的不同政见者,为推翻纳粹,也发动了谋刺希特勒的未遂军事政变。

雅尔塔会议 当德国败局已定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 1945 年 2

月 4 日至 11 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在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上,主要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第二,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苏联与英美在会议期间讨论得最

多,争论最为激烈,几经较量,才达成协议。

第三,关于联合国。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联合国。联合国有 6 个主要机构,最重要的是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任何实质性问题(程序问题除外),均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五大国拥有否决权。

为了成立联合国,会议还决定于 1945 年 4 月 25 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会议。

第四,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早在 1943 年 10 月和 1944 年 12 月美苏会谈中,就涉及到德国战败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及具体条件。美国估计,苏联参战至少可以减少美国对日作战约 20 万人的伤亡。根据秘密缔结的雅尔塔协定,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的二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

(1)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在 1904 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中国的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在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使胜利早日到来,以及对联合国的建立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指出:三国首脑,主要是美苏首脑竟背着中国签订了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交易的秘密协定,直到 6 月 14 日才由美国政府将内容通知中国当局,以既成事实迫使中国同意。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是四大盟国之一。但是这项协定却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作出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仅此一点,已足见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①

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1945 年 2 月,德军已被压缩在东面的奥得河和西面的莱茵河之间。3 月 7 日,中路盟军首先在雷马根夺取了德军来不及破坏的鲁登道夫大桥,到达莱茵河东岸,其他各路也分别于 3 月下旬强渡莱茵

河。鲁尔地区的近 32 万德军,在被围半个多月以后于 4 月 18 日投降。至此, 西线德军的防御基本瓦解。此后,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分两路挺进,一路在易北河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与苏军会师,一路向南挺进,渡过多瑙河进入奥地利,与亚历山大指挥下从地中海战区意大利北上的盟军会师。

此时,由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分别指挥的盟军总兵力已增加到 600 万

人以上,拥有 16000 多辆坦克和 16000 多架飞机。

1945 年初,拥有 12000 多辆坦克和 15000 多架飞机的 700 多万苏军,自

1 月至 4 月,突破德军纵深 600 公里的七道防线,解放了波兰、匈牙利的全

① 二战期间,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国所达成的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各种宣言、公告、协议和谅解等,被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其实质是美苏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

部国土,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部分国土,推进到离柏林仅 60 公里的奥得河畔。

柏林战役是苏军对德国法西斯的最后一击,规模也最大。苏军投入了包括波兰军队在内的兵力 250 万、坦克 6250 辆、飞机 7500 架和各种火炮 42600 门,直捣德国首都。希特勒也集中了百万余众,1500 辆坦克、3500 架飞机和上万门火炮,构筑了三道防线,负隅顽抗,垂死挣扎。

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列宁诞辰 75 周年,苏军在 4 月 16 日发起进攻柏林的战役。经过激战,三路苏军先后强渡奥得河,逼近市郊。25 日,苏军在波茨坦以西包围了柏林,并且在当天中午在柏林西南易北河畔的托尔高地区与美军胜利会师,德军防线和整个德国被切成南北两半。26 日,苏军猛攻柏林。27 日,突入市区,巷战激烈。30 日,希特勒自杀身亡;傍晚,苏军攻入德国

国会大厦,经过逐屋争夺,胜利的红旗终于在 5 月 1 日清晨飘扬在国会大厦

主楼圆顶上。5 月 2 日,柏林守军投降,历时 16 个昼夜的柏林战役结束,其他各地的德军也纷纷投降。

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分兵向布拉格挺进,5 月 9 日同起义人民一起肃清了市内的德军。11 日,苏、美、英军队在卡罗维发利和克拉托维会合,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5 月 7 日,德国代表在西方盟军司令部所在地巴黎附近的兰斯,在艾森

豪威尔主持下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对此,苏联持有异议。德国代表又于 5

月 8 日午夜在柏林苏军司令部由朱可夫主持再次签署投降书,5 月 9 日零时开始生效。至此,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1945 年 7 月 17 日至 8 月 2 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战争期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7 月 26 日、27 日因丘吉尔回国参加大选,休会两天)代表美国出席的是继罗斯福(1945 年 4 月 12 日去世)出任总统的杜鲁门;代表英国出席

的是首相丘吉尔,英国大选工党获胜后,新任首相艾德礼于 7 月 28 日接替丘吉尔出席;代表苏联出席的仍是斯大林。

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如初步确定波兰西部国界以奥得河—西尼斯河为界,前自由港但泽和东普鲁士南部划归波兰;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 及其邻近地区划归苏联。对赔款问题,黑海海峡,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也作了规定。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 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准备工作。《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就是上述结果的体现。

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 月 26 日发表《波茨坦公告》。中国虽未参加会议,但这份由美国起草的《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在发表前已征得中国的同意。《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苏联对日宣战后,也签署承认《公告》。

这次会议是在德国法西斯已被摧毁,日本军国主义虽然日暮途穷,但仍负隅顽抗;美国的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英、苏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召开的。尽管如此,与会三国在这次战争期间开得时间最长的一次首脑会议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仍然达成了协议,使三国的

战时联盟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英美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

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 1943 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建立了两个作战区:一个是由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指挥的中部战区;一个是由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指挥的美、澳、新、英、荷等五国部队组成的西南部战区。此外,盟军在印缅边界地区,还成立了独立的东南亚司令部。

日军在瓜岛战败后,转攻为守,在盟军进攻的路线上,层层设防,死拼硬打,企图用外围的逐岛争夺把盟军牵制在辽阔的太平洋地区,拖延时日。逐岛战使盟军处处打硬仗,但进展缓慢。

1943 年 8 月中旬,西南部战区的盟军,采取越岛进攻的新战术,对所罗门群岛的日本海空军重镇腊包尔严密封锁,围而不攻,主力越过该地,继续北上,使 12 万日军准备据险死守的重点设防,成为一着“死子”。盟军则凭借海空优势,避实就虚,打主动仗,打乱了日军的防御部署,加快了反攻的进程。

1944 年盟军在太平洋上已发展为全面进攻。中太平洋离日本本土近,又无大岛,易被封锁和各个击破。因此,盟军两面合击,以中路为主要反攻方向。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后,盟军在太平洋上也发动了四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其中有三次发生在中太平洋,即塞班岛、硫磺岛和冲绳岛等战役; 另一次是在西南太平洋的菲律宾之战。

在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越岛作战后,中部战区的美军绕过被日军称为太平洋上直布罗陀的特鲁克,一跃千里,出敌不意,于 1944 年 6 月 15 日在日本“绝对国防圈”的重要据点塞班岛登陆。同时,在附近海域也展开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之间的马里亚纳海空大战。日本参战的 9 艘航空母舰,被击沉 3 艘、击伤 4 艘,450 架舰载机只剩下 35 架,还损失了在瓜岛战役后训练出来的绝大部分舰载机飞行员,使力图重振旗鼓的联合舰队机动部队一蹶不振。直接指挥珍珠港和中途岛作战的南云忠一兵败自杀。而美国参战的 15 艘航空母舰,仅 2 艘被击伤;890 架飞机,损失不到 130 架。从此,美国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制空制海权。这一仗对日本震动很大,东条内阁因此垮台。美军占据塞班岛后,以此为基地,对日本开始了大规模战略轰炸。

1944 年 10 月中旬,以西南战区部队任主攻的两路盟军进攻菲律宾。日本为了得到石油,必须守住菲律宾,才能使联合舰队不被分割,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系不致中断。因此,集中了残存的海空军力量,孤注一掷在此抗争。

10 月 23 日至 26 日,在盟军登陆地点莱特湾附近,双方进行了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水面舰艇之间的决战。日本海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从此不再成为一支战略力量。在菲律宾抗日人民军的支持下,盟军于 1945 年 2 月 25 日解放

马尼拉。7 月 5 日,菲律宾基本解放,但残余的 13 万日军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后才全部出降。

菲律宾海战中双方参战兵力及其损失情况的对比表

日军在东南方向两战俱败,它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战争的命脉石油供应也被切断。1945 年初,战场已靠近日本本土,盟军开始向日本的内防御圈发动进攻。

位于日本本土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各约 1200 公里的硫磺岛,是日本对美机空袭本土进行预警和拦截的前哨据点,美军一旦占领该岛,便可得到战斗机护航出击和轰炸机因故紧急着陆的基地,增加对日本轰炸的效果。对这个航空中继站,双方势在必争。从 1945 年 2 月 19 日开始,在面积仅约 20 平方公里的小岛上,23000 名日军依托坑道工事,对十倍于己的美军拼硬顽抗, 使美军预期 5 天就解决的战斗,打了 36 天。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有史以来进行得最激烈、最艰苦、伤亡最高的一次战斗。此后,日本本土就处于美军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内。美军有 2400 架轰炸机曾先后在岛上作过紧急着陆。

4 月 1 日,盟军以包括东调的英太平洋舰队在内的各类航空母舰 59 艘,

战列舰 22 艘、巡洋舰 36 艘、其它舰艇上千艘、飞机 2500 多架在内的 55 万

兵力,进攻距日本本土仅 600 公里的冲绳岛。为了拒敌于国门之外,日本除

以驻军 10 万死守外,还组织了所谓海空特攻战。一是将残存的 10 艘大型舰

只,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64000 吨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为旗舰,组成“海上特攻队”,没有任何空中掩护,只装载供单程航行的燃料,向盟国海军作自杀性攻击。但出航不久,就遭到 386 架美机的轮番袭击,包括“大和”号

在内的 6 艘军舰和 3700 多人都葬身海底,剩下的 4 艘驱逐舰只得折返港口。日本海军至此几被全歼。二是“神风特攻队”,以装满炸药的上百架飞机对盟军舰艇进行十次大规模的自杀性攻击。这种攻击在战役初期还有些效果, 曾击沉过盟国军舰 26 艘(其中最大的是驱逐舰),击伤 368 艘。当美舰配备了装有雷达的护航驱逐舰以后,这种自杀性攻击就逐渐失去作用。7 月 2 日, 美军占领冲绳全岛,日军除 7800 人被俘外,全部战死。岛上平民在军国主义

分子裹胁威迫下死亡超过 10 万人。美军的伤亡约为 5 万。

冲绳岛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登陆作战,是美日双方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规模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次战役,双方在岛上指挥作战的战地司令官都在战斗中身亡。攻占冲绳岛后,美军从南面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

1944 年 6 月中旬,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开始大规模轰炸。1945 年 3 月, 对城市投掷大量燃烧弹,并由高空水平轰炸改为夜间低空和白天中空轰炸。这种“火攻闪击战”,使大量是木质结构住房的日本城市变成一片火海。盟国空军同时还实施向日本内海施放水雷,切断日本本土与外界海上联系的“饥饿战役”。日本因被轰炸和封锁,终致经济瘫痪,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切断中国与西方连系的陆上交通线, 并建立西攻印度的前进基地而入侵缅甸。应英国政府的要求,中国军队出师

缅甸,开辟了连接中国战区(包括泰国和越南)和太平洋战区(包括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滇缅战场。

1942 年春,10 万中国远征军由云南西部首次入缅援英抗日。在同古和仁

安羌两仗中,远征军浴血奋战,给日军迎头痛击,援救了 7000 多名英军,还

解救了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记者和美国传教士等 500 多人。由于盟军指挥不协调,远征军孤掌难鸣,在减员过半后不得不分别退至印度和云南西部休整待命。随着 1943 年盟军逐步展开反攻,中国远征军返缅作战提上日程。

退往印度的远征军与从国内空运去的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扩增到 5 个师。1943 年 10 月,在美军配合下,反攻缅甸。撤回到云南西部的远征军与新增派的部队则编成滇西远征军,扩大到 17 个师,为策应由印入缅作战的中

美联军,并减轻正在英帕尔鏖战的英军负担,这支远征军也于 1944 年 5 月强渡怒江,再次入缅作战。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遥相呼应,对缅甸日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1944 年 7 月,英军在英帕尔打败日军。8 月,以中国驻印军为主的中美联军又攻克缅北战略要冲密支那。到年底,中、英、美、印军队和缅甸游击队收复了缅北大部分地区,并肃清了印度境内的日军。1945 年1 月 27 日,两路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的芒友胜利会师后,乘胜追击,在 3 月

8 日攻占了联系中、印、泰、越四国的交通枢纽腊戍,30 日中英军队会师于乔梅,5 月,日军向缅泰、缅马和缅越边境退却,缅甸全境基本解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鲜为人知的滇缅战场上,实际上曾聚集过来自世界各大洲的上百万武装人员,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山高林密蛇兽出没之地, 展开了历时三年半之久的反复搏斗。中国军队两次赴缅作战,歼灭了日本缅甸方面军两个师团的大部及另两个师团的一部共 5 万余人,牵制了在缅日军的预备队,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自 1937 年起就不屈不挠地与装备上远为优越的敌人英勇斗争,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约 180 万以上

的日军。停战时,日本在中国大陆仍驻有 110 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

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 274 万人(不包括关东军)的 1/2 弱。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 130 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日本用于侵华的战费约 121 亿美元,相当它全部战费的 35%。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 3/5 以上的兵力和约半数的陆军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抗战不仅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表,而且在战争爆发后,使日军统帅部只能投入陆军基干兵力的约 1/5 和不到 1/2 的陆军航空兵,协同海军作战。由于兵力不足,日本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对美、英的打击,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才得以保存,为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这是中国坚持抗战为盟军取得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样,日本陆军的主力,由于陷于中国战场而不能自拔,即使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仍不敢贸然北犯苏联,因此苏联才得以把近 70 万部队、5000 多门火炮和 3300 多辆坦克陆续从远东西调,全力与德国法西斯进行决战。曾任苏联驻华武官和蒋介石总军事顾问的崔可夫指出: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这就是中国持久抗战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所作出的重大支援。还需要特别指出: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才使反法

西斯联盟“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施。中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国际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超过 2100 万,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 1000 亿美元。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力已发展到 100 多万,

民兵约 200 多万,解放区人口超过 1 亿,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公里,对日反

攻的战略形势逐步形成。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5 年 8 月,朝鲜人民革命军在苏军帮助下解放了朝鲜北部; 9 月 8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以“三八线”为界,进驻朝鲜南部。日本帝国

主义长达 36 年的殖民统治终于结束。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八月革命”总起义,解放了河内、顺化、西贡等重要城市。9 月 2 日胡志明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马来亚、菲律宾的日本占领军,为了维持其统治并将兵力调向缅甸等其它战场,对当地人民的抗日斗争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和血腥的屠杀。面对这些法西斯暴行,当地各族、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举起了象征马、华、印三个主要民族团结合作的三星旗,进入丛林中坚持武装斗争,解放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村地区。菲律宾人民抗日军

(简称民抗军),粉碎了日军多次“围剿”和诱降,坚持游击战,到 1945

年初,已发展到拥有战斗部队 1 万人和民兵 3 万人。解放了有 100 多万人口

的广大地区,并在 2 月初,配合盟军攻克首都马尼拉。

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抗日解放斗争道路较为曲折。日本侵略者在取代英、荷殖民统治之初,曾以伪善的面目“扶助”当地人民“独立”。然而, 当地民族主义者逐步认识到日本法西斯与过去的殖民统治者并无二致,甚至更为残暴。在共产党的参预下,他们秘密建立了反法西斯组织,以地下或合法形式进行反日斗争。1944 年 8 月,缅甸共产党与人民革命党等抗日党派团体组成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并建立了缅甸革命军,开展武装斗争。1945 年 3 月,举行反日武装起义。5 月,革命军与英军一起解放了仰光等地区。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盛产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并有粮食、水产等丰富资源。日本占领者以欺骗和镇压的政策,大肆掠夺,这种政策促使印尼各阶层人民逐渐认清了日本的真面目,反日和民族独立的斗争随之不断高涨。1945 年 8 月 17 日,以苏加诺为首的民族主义力量,在日本投降之后不几日就宣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各国有大量华人和华侨,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星洲华侨义勇队”与盟军和当地人民一起,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军。又如“菲律兵人民抗日军第四十八支队”

(以中国抗日武装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四”和“八”两字组合而成),是一支由华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歼敌的数目约占“民抗军”总战果的 1/12。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1945 年 4 月,铃木内阁上台

时,日本的国力已到了难以维持的最后关头。在日本法西斯濒临崩溃之际,

美国在 7 月 16 日试验原子弹成功。8 月 6 日和 9 日立即把仅有的两颗分别投

在广岛和长崎,炸死 295956 人。①

8 月 8 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9 日零时,苏联远东军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下,以西路为主攻方向,分三路对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同时还分别向朝鲜北部、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进军。为了准备这次战役,苏联自 5 月起就开始向远东秘密增兵 56 万,使远东总兵

力达到约 175 万,并配备坦克 5250 辆,飞机 5170 架、各类火炮近 30000 门,

主要舰艇 93 艘。关东军兵力约 75 万,但它的精锐部队自 1943 年以来,陆续调往太平洋战场和国内。新编成的师团缺乏训练,武器也不足,仅有各类火炮 5000 门,坦克约 160 辆,作战飞机约 230 架,实际战斗力仅为过去的 1/3。

经过 10 天战斗,8 月 18 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停止抵抗。在这一仗中,日

军死亡约 84000 人,被俘约 60 万,苏军损失约 32000 人。①

日本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沉重打击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抵抗下,已经遍体鳞伤,狼狈不堪。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则加速了它的崩溃。日本政府在 8 月 14 日不得不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 月 15 日中午广播天皇诏书,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10 时,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中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 6000 万,物

资损失超过 40000 亿美元。但是在这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搏斗中,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使人类文明得到拯救,世界和平得以恢复。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它们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致胜的武器。例如,在核裂变发现以后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就爆炸了原子弹。如果没有最迫切的军事需要,这是办不到的。随着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才有后来的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又如,1944 年德军开始使用 V

-2 火箭导弹,轰炸英国。V-2 火箭的发明,标志着现代火箭技术登上了现代科技舞台,成为现代空间技术的雏型。

① 据 1990 年 5 月 16 日日本发表的数字(包括因患辐射病症而死亡的人)。

① 另据 1990 年 5 月 8 日塔斯社报道:苏联远东军在对日作战中,在中国牺牲 8000 人,在朝鲜北部牺牲

1500 人。

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