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4 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 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德奥合并的问题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 德、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实现两国合并的意图。1918 年 10 月,德军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写信给外交部,请他们考虑以实现德奥合并来补偿德国因“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的损失”。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考虑到战败及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于 11 月 12 日通过了与德国合并的决议。但协约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把削弱德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故严禁德奥合并。凡尔赛条约第 80 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 88 条都规定: 奥地利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1921 年奥地利经济严重恶化。为了维护欧洲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英、法、意、捷四国于 1922

年 10 月 4 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恢复奥地利的议定书”,向奥地利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奥地利保证“不放弃其独立”,“避免进行旨在直接或间接危害这种独立的任何谈判或承担任何经济上或财政上义务”。此后,奥地利的独立实际上是由英、法、意三国来维持的。

20 年代,德国处于战后恢复时期,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实现德奥合并。

1933 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1934 年 7 月 25 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奥地利驻意公使)为总理。叛乱分子遭到迅速镇压,墨索里尼派出四个师陈兵勃伦纳山口,并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急电,允诺意大利支持奥地利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否认与叛乱阴谋有任何关系,暂时收敛起来,等待时机再次实行吞并奥地利的计划。

1936 年德奥协定 1936 年下半年的国际形势,对德国十分有利。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受到法、英的纵容,而且意大利本身由于陷入侵埃战争,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1936 年 3 月,德国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也未受到英、法的干涉。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新任总理许士尼格只得尽力避免德国的干涉,使希特勒容忍现状。1936 年 7 月 11 日,许士尼格同德国驻奥公使冯·巴本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供公开发表的公报。在公报中,德国政府表示:“承认奥地利联邦的全部主权”;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包括奥地利民族社会主义问题在内;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但秘密协定则要求奥地利按照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执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实行政治性大赦,实即大赦奥地利纳粹党政治犯;任命“奥地利的民族反对派”分担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 继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和德军重新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之后,德、意又于 1936 年 7 月底参加到佛朗哥叛军一方, 公开进攻西班牙共和国。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武装干涉行为仍然受到了英、法两国的纵容。1937 年,希特勒认为彻底解决奥地利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11 月 5 日,他召集作战部长、外交部长和三军总司令,举行了一次重要

的秘密会议。这次会议由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担任记录,会后整理出一份备忘录,通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记载,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前途完全决定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解决生存空间,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找殖民地。德国的第一个目标应是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这就不能不动用武力。那么,列强是否会进行干涉呢? 希特勒估计,英国面临重重困难,不会参与对德战争,而没有英国的支持, 法国也不可能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总之,希特勒已下定决心要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放弃奥地利 意大利在侵埃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很大的力量,在干涉西班牙内战中又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而且由于共和国的坚强抵抗,不得不一再增兵,这样就再也无力与德国争夺奥地利,甚至要求助于纳粹德国了。墨索里尼继宣布罗马—柏林轴心之后,于 1937 年 11 月 6 日参加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在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之际,墨索里尼对里宾特洛甫说:“他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关心,因为意大利的发展已经转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意大利放弃奥地利,解除了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一大障碍。

英、法的绥靖政策 德国如果实现吞并奥地利的计划,实力势必大大增加,这对法国的安全将构成很大的威胁。但是,30 年代的法国左右两派的斗争异常激烈,政局不稳,内阁更迭频繁,存在只一个月的竟有好几届,因此再也无力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无可奈何地走上绥靖的道路。1937 年 11 月 8 日,法国财政部长博内(后改任外交部长)对路经巴黎的德国驻奥大使巴本说:法国对 1936 年 7 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随后,法国总理肖当又会见了巴本,说他自己“并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它在奥地利的势力”。

英国一直谋求全面解决与德国的矛盾,在“总解决”中,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都是讨价还价的筹码。1937 年 11 月 19 日,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希特勒摸到了英、法的底,知道它们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会进行干涉,便放手大胆去干了。

武装吞并奥地利 在德国的强迫下,许士尼格于 1938 年 2 月 12 日在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了会谈。上午,希特勒和许士尼格单独会谈了两个小时,希特勒以极其粗暴的态度对许士尼格进行谴责和威胁,甚至辱骂许士尼格是“奥地利政治的卖国贼”。午餐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把一份用打字机打好的德奥议定书草案交给许士尼格,说草案提出的要求是最后要求,不许讨论。随后,希特勒再次召见许士尼格,说:“你必须在三天内履行我对你们提出的这些要求,不然我就要下令向奥地利进军。”在威逼下, 许士尼格签了字。德奥议定书规定:奥地利政府应随时就两国共同关心的外交政策问题同德国交换意见,并对德国的愿望和行动从道义上、外交上和出版物上予以支持;任命赛斯-英夸特为奥地利保安部长;取消禁止奥地利民社党活动的禁令;对受到法院和警察惩罚的一切奥地利民社党人大赦;系统地

交换军官 100 人;两国总参谋部定期举行会议,等等。实行议定书的要求, 奥地利实际上将丧失独立。

许士尼格 13 日回国后,立即谒见总统米克拉斯。为了强迫奥地利在三天内作出明确而有约束力的答复,希特勒命令德军在德奥边界采取模拟式军事行动。在武装入侵的威胁下,米克拉斯于 2 月 16 日宣布大赦纳粹罪犯,并任

命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但是,希特勒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于 2 月 20 日

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宣称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居住着 1000 万德意志人,德国有责任使他们获得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奥地利的纳粹党徒也不断举行示威,要求德奥合并。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意、法、英的外援都已不可指望的情况下,许士尼格打算用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国家的前途。3 月 9 日,他宣布将于 3 月 13 日举行公民投票,由奥地利人民决定是否赞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社会的、基督教的和统一的奥地利。

希特勒闻讯大怒。3 月 11 日,他下达了代号为“奥托”的军事行动方案的第一号指令,命令德国陆军和空军必须准备好在 1938 年 3 月 12 日入侵, 至迟不得晚于 12 点钟。11 日,戈林整天不断通过电话,指示赛斯-英夸特和德国驻奥使馆官员,要求许士尼格立即辞职,奥地利总统必须立即委任赛斯- 英夸特组织新内阁。否则,驻扎在德奥边境上的德军将于 11 日晚全线开入。

3 月 11 日夜,米克拉斯终于屈服,委任赛斯-英夸特组阁。3 月 12 日凌晨, 德军开进奥地利,3 月 13 日,希特勒和赛斯-英夸特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独立的奥地利灭亡了。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不仅增加了 700 多万人口,而且从三面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改进了它的战略地位。英、法坐视奥地利灭亡而不问,使希特勒进一步看清了它们的绥靖外交,于是便有恃无恐地对捷克斯洛伐克下手了。